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五十卷目錄

 衡州府部彙考十

  衡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卷

衡州府部彙考十

衡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府縣志合載

本府。衡陽縣附郭。

花藥山光孝報恩禪寺 ,在城西南刱,自宋寶祐五年至明洪武十七年,僧普琇重新之。舊山門內為四天王殿,殿後為正殿,五楹,中塑如來蓮座,左右為文殊、普賢、青師、白象之形,兩旁列阿羅十八佛座,後壁造海潮變相,靈幻精絕,諸剎未有。正殿後為善法堂,又為華藏閣,故僧圓昂募構。其址舊傳為東晉黃、葛二仙煉藥地。鴈峰寺 即煙雨山,在城南里許,古名乘雲寺,唐天寶元年建,稱為活佛道場,以無量佛駐錫於此故也。舊有大殿若干楹,殿後為觀音閣,閣內有大士丈六金身,蓋唐人所像者。又有壽佛所遺袈裟寺,各代完毀不一。至明洪武九年,僧齊正重建。寺前有望嶽亭,唐天寶二年,採訪使韋虛舟始刱。明嘉靖間,知府李循義訪其遺址,更建之,郡人劉黻為之記。寺後為「此君軒」 ,琅玕萬個,晴雨皆佳,蓋鴈峰最勝處,然其地久蓁蕪矣。亭東有樓,曰「望鴈」 ,東俯湘流,可供唫眺。本寺自明崇禎十六年全燬於兵至。

皇清順治十六年,僧空旦號省修,募建「大雄寶殿。」《康》

熙二年,郡守劉進禮塑正佛丈六金身一,幹旦又募塑左右大佛二。幹四年,建大悲閣,閣後建壽佛殿,又塑準提一像。六年,旦之徒理忞、理聰,募修牆宇,並正殿阿羅漢尊者十八位,洪鐘二口,鼎爐一座,計五千四百八十斤。八年,又建天王殿及前山門,多撤桂藩故殿材成之。

太平興國寺 在城南。六朝時,梁海尊者棲止其地,遂為道場。相傳後為龐居士宅,宅左有靈照井及居士化去。唐宣宗大中四年,始刱能仁寺,後改為太平寺。元皇慶七年五月五日,雷電交作,空中如有人聲。及霽,見畫圓光於佛像後,題曰「天神顯現圓光像,太歲庚申五月書。」 亦奇事也。元末兵興,寺亦不存。明洪武十七年,僧月海於舊址內立屋七間以居。二十四年,詔天下歸併叢林寺僧慶會、雲漢、碧潭、芳秀暨諸弟子,以己衣缽置,買民田十畝,而廣其基,法堂兩廡粗立。慶適告寂,芳繼志不怠,與諸門徒扣諸檀越,建大雄寶殿,塑三世佛、十八尊者諸像。永樂十七年,僧永智造天王殿,修整山門,而寺始落成。崇禎十六年,全燬於兵。十七年,僧月林募城南郭外「東嶽聖帝殿」 宇三間,併其像,移建本寺為後殿。

皇清康熙三年,僧師道性、桂德相募建前殿,知府劉

進禮捐俸督成,塑十王廟地藏像,更名為「太平地藏寺。」 寺右原有耕春亭,每歲立春前一日,各官咸集於寺迎春。其靈照井,渟泓甘冽,相傳為泉之美者,今已湮塞。寺內舊有慈氏閣,宋黃庭堅有詩。

紫竹山西湖寺 宋宣和己亥年建。紹熙五年敕賜「西湖禪寺。」 左翼衡陽縣儒學,併濂溪先生祠。右翼靈寶觀,洪武十八年僧法智重建。古塔寺 ,在城內雍和坊。梁天監元年海尊者創,有浮圖七級。明洪武元年僧玉田復建。後刱雍王府,寺遂廢。

開福寺 在江東岸。明太祖吳元年,僧法海重建。

龍泉寺 在江東岸。舊有寺,明萬曆間,周達等刱,明末毀。

皇清順治間重建。

湖東寺 在零湖。明萬曆中,郡人祠部郎曾鳳儀重建。後釋憨山德清卓錫於此。邑人丁雲鵬所畫《八十八佛尊容》在寺。明末,寺燬於兵,佛畫像鮮有存者。順治間,本寺僧再為募建。

龍川寺 在永福三都。宋咸淳二年創。明洪武元年,僧潛心重建。

大悲寺 在金、蘭二都。宋咸淳元年,僧無絕創建。

義成寺 在政、義二都。宋嘉熙四年創。明洪武三年,僧玉庭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