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9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史贊舜、袁鯨各捐千金助修。後劉以左官停工,知縣吳孩存接修,較故城增高五尺。舊東西、南、北四門外,復有小南、小北二門。是歲築塞小北,留小南一門,以便驛路,共為五門,後漸圮。

皇清康熙癸丑年間,重建城樓,堅緻,至池則猶淤,而

未浚焉

沅江縣城池 明成化十一年,縣令范玨築土城,建四門,城高六尺,週迴五里,門曰「東西、南北」 ,無樓櫓,亦未浚池。正德十三年,知縣金露重修土城,今攤為平地。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奉文查修。沅邑原無城垣,續奉

文無庸議

常德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武陵縣附郭。

上水關 在府西清平門外。

下水關 在府東永安門外。

西水關 在府西常武門外。

七里關 在府北萬金村,即古之七里澗也。按《宋書沈約自序》:「沈林子,字敬士,田子弟也。義熙十一年,從高祖討司馬休之賊黨郭亮之,招集蠻眾,屯據武陵,太守王鎮惡出奔,林子率軍討之,斬亮之於七里澗,納王鎮惡,因設關於此。」 河洑關 ,在府西三十里東流村,即平山麓。鷺鶿橋 在府東門內。

三坊橋 在宣化。「繡衣」 、「珠履」 三坊之界。

玉帶橋 在武陵縣儒學東。即海蟾翁所謂「玉帶」 處。

明月橋 在慶豐坊左。因天慶觀前有明月池,砌橋以通往來。今池巳淤填,橋在。

會節橋 在府學東。火星池、玉斝池二水合流於此。

西門橋 在西門外。正德十四年圮。明嘉靖四年,邑人結構以石磴上覆瓦為市鋪。兵亂焚毀。知府胡向華捐俸倡修。

仁智橋 在府南城外河街,因城內有東湖,貯水難洩,修此橋。通城下陰溝。

北門橋 在府治北門外。石橋通便河水。廣濟橋 在府北二里。舊名「土橋。」

莫公橋 在府清平門外。弘治間,承奉張誠創建。嘉靖間,大水衝洗,崩圮無遺,廩生陳於嘉靖癸未年捐貲建土橋,後因大水復圮。經歷陳大《秀》之子也。紹父志,移居橋西,於萬曆己酉年建石橋,甚固。

皇清間,屢遭大水崩堤直衝本橋,遂至潰決。《廩生》陳

慶泰力行重建

新口橋 在府西五里

陽和橋 在府東門外。有陽和泉,故以名橋。七里橋 在府北七里。知縣鍾鑾重建,復圮榮府承奉宋貴修建堅固,約費不貲。其水則發源浮山之麓,自此流入柳葉湖,會合楊山漸水,繞漢壽故城,出鼎口港合沅水。

穿紫橋 在府北八里

泍橋 在府西十里

新陂橋 在府東十里,長岳孔道。夏水泛漲,則大江之水從馬家越衝入。水勢甚急,往來行人艱於渡涉。明萬曆間,同知錢夢松「修建兩墩,中建木橋一座,兩岸修築長堤,數十年往來甚便。歷今年久,橋頹墩塌,每有覆溺之虞。」

皇清康熙六年,知府胡向華「捐俸修葺兩岸堤路」,并

運大石三塊,先建小橋一座,以分水勢,今巳告成。唯大橋工費浩大,尚未克竣。

潛水橋 在北十五里。邑人熊致建,後傾圮崩塌。本橋亦係麻河,往省大道。郡人楊時芳、龍膺捐貲創修,工費甚巨。合郡助修,石砌堅穩。橋西建「水月庵」 ,塑大士像以鎮之。

南湖橋 在府西二十里,係往滇、黔大道。明嘉靖十二年,邑士冀文明倡眾修砌。天啟年間復圮。郡人楊嗣昌斂貲修建,至今賴之。

雙橋 在府北二十里

上橋 在府治,一名「善橋」 ,亦漸水之經道也。舊有橋,圮榮藩分封之始,乃捐貲復修。山翠水光,映帶最佳。

一字橋 在府南三十里。

柳林橋 在府西十里

狀星橋 在府東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