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0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今祠,從民便也。嘉靖丁酉,廟燬於火。戊戌,沅陵縣尹 胡侯晟出罰金百兩,始修堂成,未幾復圮。嘉靖己亥, 郡守柳濱、吳侯始下車,覽觀庭廡,悵然興思,將復修 焉。會天子南狩,歲大祲,侯曰:「夫神,依人而立者也。故 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其道一也。今歲荒民貧, 且大功方興,而征役未息,吾率先為此,其無乃非神 意乎?」乃極力裁省,與民休息,民賦減十之二三。期年 而政成,歲乃大稔。民有以芝艸、白鼠之祥上者,侯郤 之曰:「得歲豐民安足矣,祥瑞何為?」至是拓地趾,庀工 鳩材,父老董其役,若堂若廡,若亭若垣,宇象視昔有 加,乃十月初三日落成。適郡丞枳田蔣侯下車,簡靜 淵實,惟相厥終。侯乃偕寮佐及卿士大夫都閫衛帥 輩,并予隆無似,咸樂觀成焉。觴於中堂,神人胥悅,樂 融融也,可以觀政矣。夫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假 如埜荒民散,刑政頗偏,雖豐於祀,其祝史薦誣,神將 吐之矣。今侯政成於民,德孚於神,人謀葉從,歲聿滋 豐,其興茲役固宜。而況伏波將軍大節十數,載在《信 史》,足以風勵萬世者乎?抑予嘗聞侯有言:「夫辰郡僻 在萬山,民無平田沃壤以為之業,且歲有水火之災, 商賈雖多,然非土著,不佐國家之費。」而近時議奏者, 乃令照江南體例,以田糧起差。然則辰之田豈江南 比乎?郡近溪洞,群蠻歲久蠶食,地界浸浸乎將剝膚 矣。環郡鄰境,若常德、武岡、長沙諸宗藩,民校糧賦,皆 取給而無厭者,更覬覦分封其地。然則辰地內扼諸 蠻,外為荊、襄障蔽,假使分封,將何以給民有死且徙 耳,即其地空虛焉,群蠻將益長。世平則或懼宗藩之 擾而有他患,世亂則且先受其禍矣,非親親義也。抑 或假其名號以益亂,尤非宜。故國初以來,其地不以 封建,百凡征徭,皆從寬省,以休養生息。其民郡雖僻 隱,然西南一長城也。而議者不知,一切以比內地,是 未睹利害之實,為之計深遠者也。即是數者,未得所 處,將入號於神而神弗享矣。侯嘗以此疚心,然事體 重大,有司不能專,非聞於朝不可,然終不能不厚望 於侯也。是役也,一切經費,用緡錢凡若干兩,役工凡 若干人,為日凡幾何,皆侯節縮公餘而為之絲髮,不 擾士民也。侯為政精敏公直,特身儉約,且富文學,而 閑於吏事,人不能欺,治民有恩,遇士大夫有禮。嘗以 地官郎出守姚安,姚安人至於今思之。既去逾年,而 為之立《德政碑》。其在於辰,不異於姚安,蓋良吏也。

《修建露頭城記》
前人

「辰據楚上游,當雲、貴、梁、益之孔道,外扼永、保諸谿洞 咽喉,內為武陵、荊襄障蔽,山多田少,國險民戅。故郡 雖僻,而其形勢扼塞,捍阻外內,不啻天府,視諸郡最 為要害。顧今郡城卑隘弗堅,數燬於火,延燒官民廬 舍殆數千家。自弘治戊申以及嘉靖丁未諸歲,大火 不知凡幾。蓋城創於勝國初,以人煙稀疏,庶事草創, 因陋就簡,弗之有改。城垣內外皆浮石,一面甃砌,中 實以土,上用屋覆之。歲久疏漏,上雨傍風,以故城善 崩且覆,屋材亦朽燥易焚灼。故一遇火災,輒殃及內 外,煨燼無遺。累年官司修理,為費不貲。而惜費避嫌, 迄無成議。」至麓泉王公,始毅然為之。又以大樓因飛 閣致火,乃去飛角,四面俱用磚甓,齊簷甃封。垂成,而 又以憂去。會苗寇思石,聲搖辰沅,城工弗備,辰人洶 洶。時鏡峰陶公在沅,聞變,倍道趨辰,偕浯溪徐公輩 晝夜臨城,躬率士卒,具畚挶,庀工作,灑血誓士,仗戈 前驅,凡三月而城成。辰人恃以無恐。奸宄聞之,遂寢 謀蓋覆屋。既去,止建「露頭城」,不惟遠火災,而歲省修 理不知凡幾。郡守徐公又以城北并東北、西北二隅 未修,非萬全計,欲驟修恐民力弗堪,乃白於撫按守 巡諸公,估計丈尺,擬作三歲更番,漸次修理,庶民不 勞而事集,吾郡若完璧矣。真《大易》所謂設險守國之 義,抑《記》所謂城郭溝池以為固,能禦大災而捍大患 者是也。夫城修則據險以攝易矣。然防守之計,不獨 在城。又幸大中丞竹墟屠公貞所馮公相繼總制,皆 能處置經略,動中機宜,招徠流亡,撫綏孤罷,表用材 俊,察納雅言,簡節疏目苗「髮櫛,咸有條理,大加體 恤,以培辰、沅之勢,使足為中國藩籬,金城萬世之利, 實在此也。」辰之人不既有慶乎?是役也,吾郡二守,今 陞廣西按察僉事雲川高公,通守東浦陳公、柳溪呂 公,崇德呂公,沅陵邑侯湖賓高公,皆通敏幹濟,夙夜 匪懈,與有勞焉,不可沒也。若指揮今守備何君清、王 君夢麒,指揮杜君相繼,千戶鍾良等,先後左右茲役, 以觀其成法,得書焉,併為之記。

《大酉洞記》
前人

楚之西,洞庭之北,有武陵桃花源,即昔人避秦處也。 踰桃花源水行三驛程,即辰陽郡。西北踰盧溪浦口 四舍許,為大酉山,即《道書》所謂第二十六大酉華妙 洞天,古傳所謂「穆天子藏書於大酉山、小酉山之中」 者是已。山多石洞,谽谺深邃,不類人世。其濱江者,特 壁立倒出江側,上有懸溜成石乳二,一擊之作鐘鳴, 一作「鼓鳴」,舊名之曰「鐘鼓洞。」其在內者曰華妙洞。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