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0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其大如舟,上下群魚與俱。深處多魚,又名「犀牛潭。」

齊天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峰巒高出雲表,天晴則秀色愈盛,故又名「霽添山。」

石梯山 ,去縣一百一十里,石磴如梯。

蟠龍山 ,在犀牛潭。岸高不及西晃十之一,朝夕有白雲覆其上,散則數日晴明,聚則頃刻成雨,與晃山相應。

羅裙山 在官村之北六十里。上有尖峰,四圍如裙摺,常有白雲覆幬,應一縣人文之秀。萬曆初,建梵剎其上。昔有住持徐姓於茲得道。羅甕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山石羅列如甕。雄山 在縣東新營後,離城九十里。

天河山 ,在縣東下㲼,俗名「雷公菴。」 內有天井出水,故曰「天河山。」 離城八十里。

庚子洞 ,在縣北五十里。巖壁崢嶸,石室宏潔,深二十餘丈。相傳羽士庚子生者,為大蛇所噬,故名。

御史洞 在縣北五十里。高爽中起一石如筍。里人祀社於此,祈雨多應。

石網洞 在城東北五里。石羅列如網,水深處多魚,禱雨多應。相傳元時田元帥德興曾置劍於此。

黃蠟洞 ,在縣西二十里,洞列如戶。

白羊洞 ,在縣南杜壤,離城三十五里。

紫燕洞 ,在縣西官村後巖,離城八里。

雨珠洞 ,俗名「巖洞」 ,在縣北二十里,高百丈,深如之,頂砌如雲,四門高張,居民避亂,不減桃源內洞尾一門,宛如天窗。其間曲徑石筍、晶砂、巖屋,處處爭奇。春夏水流成溪,溪中石馬蹲踞,鞍轡宛然。有石龍盤臥,頭角如生,鱗甲如畫。至於仙田、石鐘、瀑布、羅漢、化外春光,無不引人入勝。天擎洞 在縣西三十里小坡甲上,俗名破巖。有石柱,圍可數丈,柱如蓮花,朵朵下垂,即《八景》中所謂「蓮柱擎天」 者也,因名天擎洞。舊時柱去頂丈許,今己聯接。諺云:「破巖巖頂擎天柱,鷺鶿洲去狀元歸。」 蓋城東有洲名鷺鶿,上下二大洲為鯉魚廟,兩山對出,中列如龍門,言有鷺鶿立洲背,則魚難變化,必去之而後出狀元也。林綠洞 在官村上五里,即俗名乾洞者。因縣令蔡心一遊此,後陞永寧州牧,故又名陞官洞。明季士子避兵,多藏書於此,則又名亞酉洞。洞之下有蠟洞,洞口多櫻桃樹,諺云:「蠟洞桃花。」 即此。

錦水 ,在縣西三里。自錦州發源,經邑前入辰,名「錦江。」

龍門溪 在縣東六十里。發源龍門山,西北流入錦江。

施溪 在縣西五十里。發源貴州思州府,東北流入錦江。

酉溪 ,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古富州,東北流入辰水。

梁源溪 在縣西十里,經邑前入辰。

龔溪 在縣東南四十里。源出西晃山,東北流入辰。

蠻村溪 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源出瀘溪,入辰麻。伊溪 ,在縣東八十里。發源沅州,至濫泥入錦水。

官潭 在縣城東,一名「劍潭。」 知縣朱瓚取魚得劍,故名。

甕泡灘 在縣城西四里。相傳居民水甕中潛有龍,一日洗甕灘上龍泡而去,即《四節遇難》處。大坡灘 在縣西四十里,多狼石阨舟。知縣朱瓚協參將孫賢鑿之。

巖屋灘 在縣東伏波廟下。灘多石,為舟困,知縣朱瓚鑿之。

牛鼓灘 在大坡上

學井 在舊學基,縣令朱崇芳掘。

公井 在新學泮池前,兵備宮《躋奎掘》。

水利附按府縣志本府井辰溪縣水利俱無考

《瀘溪縣志》

金井洞 在縣南六十里浦市村落。洞源幽敞,可容數百人。石竅數處,秉燭後行。洞流涓涓不絕,灌溉甚廣。

《漵浦縣志》

楠木洞 ,在縣西二十里。水流出洞,灌田可萬畝。

桃溪 ,在縣北二里。其水灌田數千畝。

柳溪 :在縣治東六十里兩丫峰。溪水灌田以萬畝計;水深可行小舟。溪兩岸皆植柳。

大潭 :在縣治東五里。江心中有水,視他潭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