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0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七年,兵道徐潭命建如初。嘉靖甲寅,馮岳新建浮橋,東西兩岸用石柱,繫以鐵鎖,橫江,舟行便之,後廢。萬曆辛卯,復修砌石橋,圈拱十五洞,至庚戌洪水衝圮。崇禎癸酉重修,磴上搭木,加以土石,石上建有串屋。順治十五年被火復燬,知州戴廷對捐貲重整。康熙二十二年復圮。二十四年又為火延燬,又復修之。

南門橋 在南門外,副使顧源建。

通遠橋 在城東

徐公橋 在東濠堤。兵道徐潭建。

大橋 在州東七里。楊茂建。

昇平橋 在城東街

永通橋 在東門外

浴溪橋 去州東十里

雙橋 去州東二十里

浮蓮橋 去州東四十里。

長宜橋 在州東四十五里。

米溪橋 去州東六十里。

盈川橋 在盈口

羅舊橋 去州東四十里,在羅舊溪口。

西關渡 即「龍津橋。」

七里渡 去州東七里

楊溪渡 去州南十里

便溪渡 去州西五十里。

晃州渡 去州西四十五里。

黔陽縣

托口寨 ,去縣九十里,當諸蠻之衝。

洪江寨 在縣東洪江溪。

登龍橋 在縣南一里。成化間,知縣陳公鋼重建。

羅圍溪橋 在城北五十里,通懷化。土民潘熹修。

中溪橋 在城北二里。產鮋魚,味美。下有嵒泉甚甘,名曰「可泉。」

長坡溪橋 在縣九十里。安江。土民李若彪等修。

大岳溪橋 在城南二十里。康熙二年,縣令張扶翼重修。

魚藏溪橋 在縣江東南二十里,通洪江路界。兩山之間,水易衝決。康熙四年,縣令張扶翼命僧重建。

黔江渡 在縣南門外。大江南通會同、靖州。沅水渡 在縣西門外,通沅州。

安江渡 在城東九十里。

中方渡 在縣北五十里,路通沅州。

麻陽縣

觀音橋 在縣東岸。元主簿田德明建。

迴龍橋 在縣東二里。鄉官向應元建。

麟瑞橋 在縣東南十里,知縣黎九皋建。南村橋 在縣東南十里。

石江橋 在縣南四里。田正江建。

急水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知縣余夢呂建。普濟橋 在縣西三里。鄉官李榮建。

萬足橋 在縣東北二十里。吏員張采建。大善橋 在縣南五里。鄉官田珠等建。

履祥橋 在縣南十里,民張欽建。

繼志橋 在縣東十五里。生員田祖舜建。「西成橋 」 在縣西一里。客民黃暹建。

廣修橋 在縣東十里。民舒景忠建。後田祖舜修復,蓋亭於其上。

麟鳳橋 在縣西四里。鄉官黃朝臣建。

永寧橋 在縣西二十里小坡。指揮顧松建。廣嗣橋 在縣東南十里。商民聞子義建。西門橋 在縣西城濠。市民李時采建。

會仙橋 去縣十五里。鄉官田廷諭建。

燕子橋 在岩門上五里。民張興義建。

龍首橋 在一都。萬曆十四年,知縣蔡心一建,上有亭。

三子橋 :耆民張興義建。

義伍橋 鄉民雷聲貴建。

吳公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知縣吳福基建。「鎮江」 橋 在縣境內。

是岸橋 在梅水坪。康熙丁未年建。

綠溪橋 在元坪上綠溪口,女僧募建。

白岩橋 在城北,康熙九年建。縣令銘曰:「維此宜橋,白岩其名;維橋宜銘,青汗是旌。通山亙水,咸稱蕩平;所履所視,載颺載賡。我來橋上,酒碗茶鐺;安瀾無恙,磐石紀成,銘橋?何時?冬月司令鐫銘何人?僧曰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