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0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昌閣:原名「觀瀾樓」 ,後知縣毛允讓等改建為閣焉。

崇正書院 在府城,今改為「察院。」

陽明書院 在府城虎谿山。

龍山書院 在教場西

「讓溪講堂 」 在陽明書院東。

社學 在府治南

學田 嘉靖間,分守萬士和置。土名「下沙溪」 ,上段載糧米一石。

沅陵縣學 在縣治東。洪武初,縣丞王守約重建。成化中,知縣丁繼宗重修。嘉靖二十五年,知府吳思忠恢廓之。隆慶五年,水徙。萬曆元年,知縣王京建。四十一年水泛,知縣梅一都重修。

文廟於明倫堂左、啟聖祠於儀門右,《博文約禮》二

齋於明倫堂兩旁,尊經閣於堂後,「敬一亭」 於閣下。至名宦祠,則在廟東南。鄉賢祠,則在廟西南。射圃,則在學宮後。明末兵燬,康熙八年重建,十二年復燬於兵。二十二年,知縣傅以新捐俸重修兩廡、戟門、櫺星門、啟聖祠、明倫堂,煥然一新。學田 一在洞牙黃土陂,舊縣場,載租二兩六錢六分。一在蘆洞溪,載租三錢五分。

外州縣

瀘溪縣學 在縣治東。元至正中,達魯花赤蓋忙古歹創建。至大初,縣尹王柔克增修之。中為大成殿,殿左右為兩廡,前為戟門,又其前為櫺星門。啟聖祠在儀門右,明倫堂在

文廟右東西直下為《博文》《約禮》二齋神庫在齋上。

神廚在齋下,而於櫺星門外、增置欄檻,益加清肅云

東洲書院 在縣武口洲上。宋紹興中,王廷珪被謫,寓居瀘溪,士多從之。邑令為建書院,今廢。射圃 在學宮後。明隆慶五年水徙。

社學 在縣治東,今廢。

義學 康熙五年,邵時英為縣令,捐俸刱建學倉 舊在縣治北山麓,隆慶五年水徙,萬曆九年,復加整。

辰溪縣學 在縣東南。宋寶祐初,主簿景化鵬建。正統中,燬於寇。景泰中,知縣杭宗道重建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名宦、鄉賢二祠。甲寅遭兵頹燬。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朱兆梓捐金重建。

學田 土名岩屋坪、溫頭坪、木林溪等處,每年共上租四十九石六十。

漵浦縣學 在縣東桃花山麓。洪武初,知縣丁允中重建。嘉靖三十三年,改遷今址。萬曆三十三年,知縣苗霖重修恢廓。

文廟於明倫堂前,《明德》《日新》二齋於堂傍。而《名宦》

鄉賢二祠悉如制

學田 一在巖胡坪楊家㲼,田租每年納銀二兩。一在潘家壟,田租每年納銀四錢五分。沅州學 。宋大觀二年,遷城東南。嘉靖丁亥,遷州南,戊寅又遷州左。萬曆戊申,知州于瑞臨遷城外沅水驛,癸丑,署州事推官侯加地仍改遷州左。明末偽逆拆毀。

皇清康熙二年,偏院周召南「重建正殿,翼以兩廡。」前

為櫺星門,後為啟聖祠。十二年冬,吳逆倡亂,盤踞數載,將廟盡行拆毀。至十九年恢復,沅城同知張哲始盡力修葺,復奉分巡道王舜年捐資共襄厥事。而一時宮牆,乃得煥然備焉。

《袁公書院 》袁公諱郭宇,字綏之。順治十五年,提師復沅,士民德之,為建書院於州東。

「義學 」 即「悅樂堂。」

學田 一在黃花坪,糧五畝。一在石門,糧四畝。一在黔陽順富鄉,糧六畝五分。

黔陽縣學 ,建於「宋元豐中,歲久而圮。淳熙間,徙於普明寺東,以地偏隘。嘉泰中,錢令衢遷於縣城外西隅。寶慶初,復加完飾。元至正間,監縣朵兒赤雲甫更新之。兵燹後,百無一存。明洪武初,郭令原重建。正統間燬於苗。天順辛未,以水患重遷城內縣治之北。成化辛卯重修。嘉靖丙午遷於縣治東龍標山,蓋城中突」 出之奇也。其向西,萬曆丙子,縣令牟衡重修。

文廟啟聖祠明倫堂廟東建「名宦」 、「鄉賢」 二祠。崇禎

七年,縣令龐承引移向南。後頹於《兵燹》。

皇清康熙三年,增修殿廡、啟聖各祠,以櫺星門外規

制偪隘。四年,知縣張命工拓前面,築土甃石,與龍標古剎坊並移至櫺星門上,其規制益弘敞矣。五年,張復修建「名宦」 、「鄉賢」 二祠,而學之制乃大備。

寶山書院 舊在縣河南赤寶山之麓,今遷東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