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相饋

花縣

邑北皆山中,鮮居民,其俗樸野,人多獷悍。惟迤南一帶,漸近郡城,仕宦科名,往往不乏。然皆土瘠民貧,耕食鑿飲,無商賈貨殖之利。今既置邑,首在招徠,次通水道,使之生齒日繁,泉布日富。然後教化行而風俗易,則荊棘蒙茸之地,胥變而為聲名文物之區矣。

連州

宋陳若沖《記》:「人物富庶,商賈阜通。」

朱葆石《路記》:「溪山鍾美,風俗淳厚,南方為佳郡。舊志好尚,語言多與荊、湘、韶、石相類。民性頗嬾,鮮事商賈,病不醫藥,專務禱神。然名門舊族,克守祭田,如遇烝嘗,親疏咸會,衣冠典雅,頡頏中州。至於道無乞丐之人,則他郡之所不及。」 陽山縣。

韓愈《送區冊序》:「夾江荒茅,篁竹之間,皆鳥言彝面。」

《舊志》:俗尚儉約,鮮事詩書。其民有三:曰王民;專事漁獵,無商賈、屠沽、工匠技藝;曰猺、曰獞則。居處山峒,腰刀持弩;性獷而悍,不習拜揖,迄今遵化輸役。其王民漸知讀書慕義,然猶婚姻以歌迎送,喪事以歌「雜哀。」

連山縣

《舊志》:地接懷賀,居雜民彝,故其好尚語音,多有類者。性頗戇直,然不知讀書,不事商賈,專業耕種。淫犯火葬,狃於故習。婚禮則用茶鹽,喪事則唱哀歌。若乃高山有猺、深峒有獞,移徙不常,尤為梗化。

俚俗

《禮記》:「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俚俗有三:曰蜑戶。以漁釣為業,以舟為宅,或編蓬濱水而居,謂之水欄。見水色則知有龍,故又曰龍戶,即今蜑家編在河泊所者曰盧亭,在州城東南百里,以採藤蠣為業。男女皆椎結於頂,婦女許人,及嫁始結胸帶。相傳為盧循遺種,故名曰馬人。本林邑蠻,隨漢馬援來者,始十戶,後孳衍至三百,皆姓馬。其人深目猳喙,散居峒落中。又有二種,皆諸蠻,即舊粵人也。一曰猺,椎結跣足,居深峒,刀耕火種,食盡一山,則他徙,喪葬則作樂歌唱,謂之「暖喪。」 二曰獞,性質粗悍,露頂跣足,居高山深谷間,花衣短裙,鳥言彝面,自耕而食,又謂之「山人。」 茲二種皆出盤瓠。自新會、香山、從化、龍門、清遠迄陽山、連山皆有之,今則不可辨,皆呼為俚人。俚人則質直尚信,諸蠻則勇敢自立,皆重賄輕死,惟富為雄。巢居崖處,盡力農事。按《隋志》:「刻木以為符契,言誓則至死不改。」 父子別業,父貧乃有質身於子。諸獠皆然。並鑄銅為大鼓,初成,懸於庭中,置酒以招同類來者。有豪富子女,則以金銀為大釵,執以叩鼓,竟,乃留遺主人,名為「銅鼓釵。」 俗好相殺,多搆讎怨,欲相攻則鳴此鼓,到者如雲。有鼓者號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舊事,尉佗於漢自稱「蠻彝大長老夫」 ,故俚人猶呼其所稱「都老」 云。

峒民畜毒,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蟲,大至蛇,小至蝨,置器中,令自相啖,存者留之行以殺人。如蛇存則曰蛇蠱,蝨存則曰蝨蠱,食人五臟,無不死者。又有飛毒,一曰「桃生」 ,又曰金蠶,乃鬼之能毒人者,事之驟富,其鬼飛毒入飲食中,熟物入腹復生,必脹裂而後死。以上見《隋志》。又曰:斷腸草,食纔入口,須臾立斃,因之以圖賴人富室嘗遭蕩產。誠能嚴禁。治其圖賴之罪。則全活甚眾。良司牧者宜亟行也。

方語音

廣音柔而直,頗近吳越,大抵出於唇舌,不清以濁,當為羽音。歌則清婉溜亮,紆徐有情,聽者感動。明成化中,巡撫都御史朱英見廣人歌《白沙詩》,輒欲效之,曰:「吳越不能及也。」 舊俗,民家嫁女,集群婦共席唱歌以道別,謂之歌堂。今雖漸廢,然村落尚或有之。田野蹋歌者,往往引物連類,委曲譬喻。如《子夜竹枝》有曰:「中間日出四邊雨,記得有情人在心。」 又曰:「一樹石榴全著雨,低頭浥淚有誰知。」 此類甚多。其尾腔曰《娘來裏》,曰「媽來裏」 ,曰《水盪弟》,曰「娘十幾」 ,皆男女答問,互相警動之詞也。農莊女子蕩恣者,相呼曰「綰髻」 ,每耕種時,鬥歌為樂。番禺、順德新會最盛,自弘治以來,此風漸衰。如黎真《清河謠》:「清河綰髻春意鬧,三十不嫁隨意樂。江行水宿寄此生,搖櫓唱歌槳過滘。」 又《鹿步謠》:「細帽茜裙趁墟市,飛馱紛紛如雲起。一月十五大王齋,鬥歌都道娘來裏。」 又《外海謠》:「裹肚為裙紗作髻,蓢滘日長採菰米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