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63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船岡,又東曰「石鼎岡」 ,亂石𥗬砢布列。又東曰「覆盂岡」 ,又東北曰「駟馬岡」 ,又北曰「長腰岡。」

山門岡 在府城東北三十八里。旁曰「飛鴈嶺」 ,曰「雞籠岡。」 其山峻險,中藏群峰,下枕茭塘,接洋海。正統末,鄉民立鎮於此以禦寇。

戙旗岡 在府城東二十里。南海神廟前,海中莫測其高,周十餘丈。舊傳祀南海神,則豎旗其上。又東曰𧒽殼岡。又東曰社壇岡,在鹿步巡檢司,居人立社其上。

冠岡 :在府城東南四十里。多林木。按《縣志》,一名冠山,在獅嶺司上有北帝廟。

七星岡 按《縣志》:「在真武山之南,相對七小阜,羅列如星。」 《名勝志》:「唐開元中,羽士林福存建有草堂。」

象岡 宋潮陽何主簿墓在焉。又西北曰「官嶺岡」 ,又北曰「帽峰岡。」

三台岡 按《縣志》:「在石壁山上有李忠簡祠,子孫春秋祀之。學士黃佐為之記。」

黃旗岡 ,岡下有黃龍洞、翠微石室。是山也,產多奇茗。有草焉,葉如柳而短,花翯翯然,具觜翅尾足,其名曰白鶴。《南方草木狀》:「白鶴蔓生,其花麴塵,色淺紫,蔕,葉如柳而短。當夏開花,形如飛鶴,觜翅尾足,無所不備。」 《舊志》云:花色白,頭有黑點如眼睛,開於暮春。又有蝴蝶花、錦鶯花、杜鵑花。自此岡東一里曰譙樓岡,又東北二里曰「山臺」 ,曰「鄧岡。」

鎮頭岡 :黃寇亂時,鄉人豎旗於此,與鄧岡鎮互為應援。

王借岡 按《縣志》:在府西南八十里,與紫洞相望。山產石如劍如戟,開採則盜賊頻興。御史屠應坤奏封。

筋竹岡 按《縣志》:「在區村,高數仞,巔有仙人蹟,鄉民禱雨輒應。」

青螺嶂 按《縣志》:「在沙灣鄉,去城三十四里,高五百丈,一名白鹿岡。相傳南漢劉龑常獲白鹿,邑人馮祖裘建白鹿社焉。」 其下為沙灣水,與市橋山相背,夾水為峽。

青蘿嶂 在府城東南三十八里。其上多松蘿,其下沙灣之水出焉。

南山峽 在府城南六十里。多怪石。

玉虹洞 ,按《縣志》「白雲山西南一里,洞之南曰聚龍岡」 ,宋紹興間,康與之流五羊居此,有鶴舒臺及玉虹洞詩。

龍峒 按《縣志》在城東北,俗呼龍眼峒,又曰火羅嶺,巨石出泉。

龍眼峒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多松柏。

飛霞洞 在白雲山鶴舒臺北,為歸龍最勝,隱士陳元開讀書於此。按《縣志》:「在白雲山半。峭壁百仞,瀑布懸飛,若珠簾然。」

穗石洞 按《縣志》裴淵《廣州記》:「高固為楚相時,有五仙人乘五羊,各持榖穗一莖六出,衣與羊色各如五方,遺穗與州人,騰空而去,羊化為石,州人即地為祠。相傳仙騎羊來時,持穗祝曰:『願闤闠永無饑荒』。」 後果驗。

九龍洞 按《縣志》:「兩崖奇崛如龍者九,有飛騰勢。其中巖竇相通,奇怪駭目。有通天巖、玲瓏巖,從石竅而進,皆可透山巔。洞之前為九龍外洞,泉石尤奇。」

煙霞洞 按《縣志》:「在大科西北。鐵泉出焉,散落錦巖洞中,玲瓏盤鬱,兩翼如垣。尚書湛若水卜築於此。」 左峰曰𧒽壇、曰雲路。左馳而西,為燕巢,為三鎮,為大燕,為胡盧。右峰曰金鐘、曰鷓鴣、曰鐵泉。右折而北,為龍泉,為琵琶、為雙馬。洞之前有鐵泉巖,深不可測,下為錦巖石,備五色鐵泉,四時如雨。

廣朗洞 按《縣志》,「洞後為雲端峰,左為火蓋,為長庚,右為大良,為鶴騰,為象,峰前為白雲,更前為幡子,洞中雙瀑高懸,並二十餘仞,其地夷曠,中有廣朗閣。」

白雲洞 按《縣志》:「洞純石,削壁凌空,飛泉璀璨,為山北絕勝。隆慶中,邑人何亮始闢之,有雲瀑亭。亭北為香爐石,高三十仞。東為滌心橋。又百步為逍遙臺,下為白雲溪,溪水澎湃,聲聞里許。洞中有觀音巖,可望不可陟。」

石泉洞 按《縣志》:「在大科北,洞中多丰石美泉,少保方獻夫築精舍於此。」 洞後為缽子峰,左為石排、百練、天鎮諸峰,右為紫帽、珠峰、玉峰、金釵峰,北拱為御屏峰。天鎮之下為吉水峰,踰澗而北為小西湖。

碧玉洞 按《縣志》「西樵二十四泉,惟碧玉瀑布最高而奇,為諸泉冠。」 隆慶末,邑人霍尚守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