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1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一年,都御史張泉建,今廢。

栖鳳臺 在舊總鎮府內,後裁鎮臺,改「嶺表書院。」 太史程文德於此講學時建,後又改「察院。」 《臺朝臺 》,在府城南三里,宋范曄築。

澄海營 在府城西北。蓋元時所置,以居土軍者。今廢。

藤縣

古藤州治 在縣河南勝概坊。《風土記》云:「龍母廟」 即其址也。

廢鷰州 ,在縣河東五里得雋坊。《風土記》云:「今廣法寺前,是其故址也。」

寧風縣 ,在縣西一百里。唐置,宋廢。

鐔津縣 在縣北,明時廢。今為城隍廟。

廢寧風縣 ,在縣西一百里。唐藤州,領寧風、感義、義昌、鐔津四縣。宋廢三縣入鐔津。

廢鐔津縣 在縣治北,隋置,明省入藤縣。廢感義縣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今為雷風鄉。廢義昌縣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今為烏院村。廢藤州儒學 ,即今學嶺巔。

廢鐔津縣儒學 在今「富壽坊。」

廢彌江鎮 在今流杯橋。

廢褟洲巡檢司 即褟洲頭。

廢周村巡檢司 即義昌鄉。

廢驛面巡檢司 在感義鄉驛面村。已上巡司俱正統十二年設,成化八年革。

廢思羅巡檢司 即感義鄉思羅村,洪武間革廢。雙競遞運所 在「雙競」 ,成化八年革。

廢稅課局 在迎恩門外,宣德二年革。

廢《惠民藥局 》,今改為「養濟院。」

廢三皇廟 或云「今縣治」 ,或云「文廟。」

三元書院 在縣治西。宋馮京讀書處,明時建,今廢。

石壁 在縣南二里。高十餘丈。俯瞰江流,若赤壁、釣臺之狀。明富禮詩:「斷崖如削鐵,開闢自太古。江風西北來,斑斑濕秋雨。扁舟晚經過,中流欲掀舞。」

江月樓 在縣治北。宋蘇軾南遷過此,有《江月》詩,後人建樓,因名。元余觀詩:「僊翁看月三百秋,江波日去月不留。肯因炎塵暝空闊,直與江月同清幽。」

環翠樓 在縣治南,明洪武五年間建。

鬱繡樓 在縣東,即藤江驛樓。以鬱、繡二江合流於此,因名。洪武間,僉憲梁公行部登此樓,以其面面皆蒼翠交映,故又額之曰「蒼翠。」

南浦樓 在縣東,臨江。

馬鞍亭 在城西,即軍閘敵樓,防寇盜,亦為行旅憩息之處。今廢。

竹雨亭 在縣治宅內右榕蔭下。崇禎十年春,縣令創建。南海歐主遇有《記》。

古達酒家亭 在城南二十里。村人構亭市酒,有山林幽致。亭畔古窯,傳聞甚駭,實不然也。浮金亭 在縣東山,宋建。明正統十四年重修。趙宗德詩:「東山樹,何青青?鐔津水何冷冷。眉山夫子能解事,卻於水邊樹下構危亭。洪波浴日金錯落,瘴雲不雨煙濛溟。風塵澒洞去天遠,草木蓊鬱知地靈。」 按《縣志》,在浮金渡之上。東坡曾艤舟登焉。元泰定間,鐔津主簿孟集遷於河濱。嘉靖間,遷於東山下峰平處,隨廢。萬曆六年,知縣陳雅言重修。

光華亭 在縣北。宋秦觀嘗遊此,後人刻其畫像與文於石。元余觀詩:「霞來海天曙,月出東山白。不是憑闌人,誰能當秋色。」

「八賢堂 」 在縣治西隅。祀唐李靖、宋之問、李白,宋蘇軾、蘇轍、秦觀、黃庭堅、李光。

龍華臺 在縣東六十里。

流杯橋 在縣治東。宋蘇軾嘗遊此。元余觀詩:「曲水分山陰,輿梁勝溱洧。一詠見高風,駟馬安足取。」

水月巖 在南山之麓。旁臨曲澗,山雲橋橫列案前,最為清曠幽秀。

容縣

廢晉寧縣 在縣境,唐、宋俱為容州附郭縣,明省入容縣。城西三里磚腳尚存。

容筦舊城 在城東半里,遺址尚存。

廢貢縣 宋嘉定間立

勾漏書院 在舊州學,宋建。

石寨 在勾漏山,隱然如城寨,有烽臺、牙纛、干櫓之狀,規圓約二頃,環以十二峰,故又名「巫山寨。」

靈鐘 唐貞元時置,教諭南海王鵬有記。龍墳 在龍墳山,永樂間,知縣彭清禱雨有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