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建鍾山鎮石城記》
徐淮新

平樂,古昭州,今為廣右要郡。屬邑冨川,有鎮曰「鍾山」, 距郡城東南幾百里,當冨、賀、湖、湘諸郡邑之衝,居民 頗繁。然山猺峒獞,地殊密邇,歲時毒矢長戟,剽掠之 害相尋。近歲徙邊蓬巡司於其地,輪士卒以相兼守。 顧眾寡勢懸,寇至亦無以抗。以故民多擇巔崖險穴 以苟棲止,弗克奠厥居。正德丁卯,前兵憲丁公始議 築土為垣以衛民,闢二門以通出入,吾民賴焉。但土 性易頹,歲久傾圮。正德乙亥,今兵憲鉛山張公合溪, 膺簡命來蒞於昭。公素負經濟,而尤殫盡心力,所以 體國經野,攘寇輯民之務,皆次第舉行。丁丑春,大征 荔浦諸叛夷。《獻馘》後,究心於斯民久遠之略。鎮民適 有以建城事告公者,公即慨然以身任之。肩輿簡從, 親至於鎮。遍觀於舊址,營計徒庸,會工費、積餱糧,疏 畫一之規,以達於巡撫,獲允請。始從事遴選,屬之文 武吏,得正千戶王勳、周鎬、吏目黃寬而命之曰:「惟是 役事無巨細,汝其綜理之罔忽。」進鎮民鍾秉釜、盧旻 珊、周世昌、鍾秉𤣱,而諭之曰:「惟汝為民之良。」於是役 必倡率奔走,分理於「下,罔弗勤焉。」於是眾惟命從,智 獻謀,巧獻力,梓人、圬人、石工、磚工,畢伎罔懈。子來之 民,雲集罔後。公復親為指授者月餘,廣袤綿亙凡一 百九十丈,高一丈二尺,闊如之。外砌磚,內填以巨石, 設三門,門各為樓,以為捍禦。鑿四圍壕溝,以備敵衝。 修公廨,立軍堡,俱整飭可觀。共銀五百餘兩,皆出公 經畫,不費於官,不勞於民。始事於戊寅冬十月,落成 於己卯四月,堅完壯麗,見者改觀。鎮之民皆歡呼鼓 舞,舉手加額曰:「我民得有今日,皆公之賜也,其何可 忘!」庠生周真生其地,目觀其盛,乃需余文,勒之貞珉, 用昭永久。余惟設險守國,聖王之所不廢。故重門擊 柝,以禦暴客,見諸《周易》;而城郎、城鄆、城平陽諸役,屢 書於《春秋》,皆所以為民攘寇、圖危於安意也。宋之時, 种世衡城青澗、范文正城大順,民卒賴之。今天下自 大郡諸藩以及郡邑衛所皆有城郭,金湯之固,在在 巍峨;惟鄉鎮或寡,然逼於強橫,坐視塗炭,亦仁人所 不忍也。以公茲役求之,古人,雖功力有大小、時勢有 緩急,而一念衛民之心,固無不同焉者。至其規畫周 詳,區處有道,民不勞而事就緒,財不費而功落成,且 親為經略,不憚勞瘁,則又加於古人一等矣。夫睹河、 洛而思禹功,詠《甘棠》而思召伯,鎮之民食公之賜,其 可忘耶?豈唯於民,雖身而子,子而孫,當永永無斁也。 抑余聞公曩為柱史,立朝巡貴陽,皆綽著聲稱。其在 廣右,豐功偉績,尤不可殫述。今進為吾臬總憲,將來 陟卿丞宰輔,以弼天子維新之化,勳業殆未艾。此特 其鼎中一臠耳。余不佞,因其請,故直言以書之,俾來 者有所考云。

《平寇頌碑記》
沈宏

惟嘉靖二十有七年春,兩廣文武帥臣總督中丞張 公岳,號淨峰,福建惠安縣人,正德丁丑進士,陞兵部 左侍郎鎮守總兵陳公圭,號竹泉,直隸合肥人,爵平 江伯,加太保,奉天子明命,迺會代巡廣西監察御史 蕭公世延,號友山,四川內江縣人,嘉靖戊戌進士,爰 飭憲選將練兵,以平賀縣之寇。惟時憲臣監督者俞 公則全,號三泉,浙江新昌縣人,嘉靖乙未進士,任按 察司僉事。將臣統督者,沈公希儀,號紫江,奉議衛官 籍,直隸臨淮縣人,任署都督僉事,鎮守廣西地方副 總兵,率漢土將卒若干萬,指布勦平。是役也,自鞠旅 而入,暨獻馘而出,日惟為旬有六合,擒斬俘獲,實惟 三千,渠魁悉就殲滅,可謂神速矣。先是賀寇稱「堅敵」 出沒荊廣,三省患焉。及我師入尚,鴟張抵拒,而旬月 之間,遂能掃蕩平定,俾桂嶺之域,幅𢄙數百里,皆復 版圖。境外犬鼠,咸《甡甡》喙息,竄伏不遑,而環賀數郡 邑之民,俱獲更生,厥功其偉矣哉!當是時,士者相與 慶於學,農者相與慶於野,行道相與慶於途,商者、工 者相與慶於市。若肆而俘擄之釋還者,相與慶於室。 迨農祥辰正,天降時雨,沛然盈疇。二公乃亟下令曰: 「速旋乃師,毋妨農功。」由是賀之,民益相與頌美勞來 者爭先焉。邑之東桴江為橋,為水所漂,師艱往來。民 乃競勸,蚤夜葺治,併新其橋之亭於東渚,扁其名曰 《永清》,志寇平也。且礱石為碑,求紀於余。將使賀之人 德二公於有永不衰,顧余弗文,義不容默。然余甫至, 方事紀錄,未知二公之所以成功者。及與周旋謀議, 見其師師惟和,大猷是經,惠以撫循,威以典型,不抗 不隨,周爰諮詢。夫和者,協恭者也;大猷者,中正者也。 惠則足以使人者也,威則足以服眾者也。不亢則非 失人者也,不隨則非失己者也。周諮者,通燭幽隱者 也。夫是七者,政之所由出,君子之所貴也。而二公有 焉,宜其成功之易易而大得民情也。矧茲沈公,舊多 勳績,威震嶺表。往年徵將大用,而茲地缺人,當道以 為言,天子韙之,故有是命。俞公以名侍御,出僉憲事, 文章政務,一時推先。是舉也,兼有二公,將不謂之得 人焉爾乎?《孟子》有言曰:「為天下得人謂之仁。」惟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