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天馬山 在城南五里。山間有水。萬曆十年,梁元祖鑿石開圳,運水灌田。

忠讜山 ,在縣六十里,以其靈秀所鍾,人多忠讜,故名。載《一統志》。

筆架山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峰巒聳秀,如筆架然。按《縣志》,三峰亭亭聳插雲外,為學宮。前案,即八景中筆架文峰也。

雲頭山 去城一百四十里。兩山相並,雲起其間。

白鶴山 :在城西南五十里,常有白鶴群聚其上。

蓬崖山 ,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其山險峻,多白石,在務本里《詩洞》。

松柏山 :在城西北八十五里。山多松柏,撫猺居之。舊有營兵防守。

金鵝山 在城西南七十里。山下有水,昔人嘗見數鵝潛游,鄉人挖沙淘之有金,故以此得名。蘭峒山 在城西北八十里。山多蘭,亦撫猺居。路通下帥、三江、石田至八排。

牛欄山 在城西北九十里,山頂有路通賀縣。荔枝山 在城西七十里。

會龍山 :在城北八十里,四峰秀立。

亞帥山 :在城北九十里。桃花、白沙二水發源於此。

清水山 ,在縣西六十里。山下出泉清澈,流出花石,灌田數十頃。

戴帽山 :在城東一百里。煙嵐日覆其頂,狀若冠纓。

寧洞山 群峰疊出,竹木交生,在城西七十里之遙。

登仙山 在城南一百三十里。相傳昔有道人修煉於此,後不知所往。

哆囉山 :在城西,與忠讜山相連。哆囉水出於此。

黃姜山 在城北七十里,通大歇嶺。崇禎十四年,知縣李設營山口防守。

蒲洞山 ,在城北一百三十里,上有天池,為將軍會龍諸山之祖。

將軍山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二峰峭拔,俗傳古出將軍於此。

梅子山 在城東一百里,壁立如削,梅樹叢生。「盤布山 」 在城東一百里,青竹叢生,象角廠,商人竹木皆出於斯。有葛可為布,故名。

蓮花嶺 在城北二里,為縣治主山。舊有蓮花寺,今廢。

懷高嶺 在縣西半里。縣之得名以此。

天勝嶺 在城東半里。下有古寺,上有池水,四時不涸。其麓又有古塔山莊。

登雲嶺 在縣北八十里。嶺頭雲霧常凝結不散,行經於此者若登雲然。按《縣志》,「嶺之秀拔,高入雲霄,當學宮之後,為邑中科第之應。」

燕嶺 在城西六十里。大燕高半於忠讜,遠連小燕雙峰。《懷陽八景》所謂「燕嶺樵歌」 是也。上愛嶺 在城西北六十里,為六祖駐錫處。獨秀嶺 在城西六十里,即佛嶺也。忠讜山綿亙逶迤,斷而復續,突立其中,四望曠遠,故以「獨秀」 名。上有盤古廟,禱雨輒應。

黃茅嶺 在城北一百里,多生黃茅。

旗嶺 在城西二十里,其狀如旗。

四門巖 在縣西五十里。山突起平地,下有石室,外有四門巖,中石乳凝結,為柱者八,為蓮花者一,因名花石洞。巖之東北又有遊仙巖,巖中有化龍石一,石人一。按《縣志》:「巖中平敞,高約一丈,東西深十五丈,南北加廣。」 天順七年,蠻賊焚城,民多避入,故又名花石寨。中有青牛洞,旁有望仙臺、釣魚磯。

沖天巖 巖在半山。高闊七丈。梁昌御鑿「雲鳥穿飛」 四大字。前有四門,巖內空闊,可坐千人。按《縣志》:在四門巖東,高插雲漢,里人梁允璋、允玳開石路九曲,一百六十級。由巖壁以登巖,寬敞洞達,一名望僊臺。深廣約八丈許,有石狀如虎。巖東有天柱石。

望嶽巖 在沖天巖東。一名白鳩巖。正對齊、嶽兩峰。邑人梁允玳開鑿,高廣十餘丈,題曰「白雲莊。」 中有素書臺,前有生明池,白鶴多聚焉。蓮花巖 在四門巖北。石嶺插漢,宛若擎蓮。又名觀音巖,上有飛來觀音一座。

遊僊巖 在道士巖東二里。有石蜿蜒從內而出,俗呼石龍。又有石若人狀者,突立巖左。道士巖 在蓮花巖北。宏敞玲瓏,六門結砌六路,又名「六龍洞。」 中有石,如藥竈、丹爐、几榻、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