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菩提水 ,在城南。出獞家陂,合大溪,發源甘峒山,北向朝城,形家所重。

象角水 ,在城東三十里,客商往來榷稅之所。桃花水 ,在城東,發源戴帽山。

哆囉水 在城西,發源忠讜山雞頭嶺。自哆囉山出,有石壁深潭,南經獨周鄉,民歲旱禱雨之處。流經朝巖、燕巖,合開建金莊水注於海。馬寧水 在城西,發源齊岳山。

宿泊水 ,在城西南,發源忠讜山。

《西廟水 》即「赤水。」 發源清水山。

石龍水 ,在城西,發源金鵝山。

永固水 在城南務本里。發源白崖山,流至廣寧江口,經四會入海。即唐置永固縣處。

大廟峽 縣治水口山,在城東南一百二十里廣寧縣界。

鳳凰灘 :在城北三十里。

龍門灘 在城北二十里。

三汲灘 在城北四十里。

雙燕灘 在城北十五里。

溫泉 在城東坊郭里鞋村路旁。溪流寒冽,有泉寬五尺許,四時不竭,其溫可浴。

石井 在懷溪之南,四季寒泉不竭,《八景》所謂「石井寒泉」 是也。

鬱林州

寒山 在州北二十里。《九域志》:南越王佗遣人入山採橘,十日方回。問其故,云:「山中大寒不得歸,因名。」 宋余靖詩:「空翠紛紛冷不流,風雲常是護靈湫。山神鞭起龍行雨,散作炎州六月秋。」 山腰有石,平坦方丈,其上刻云:「寒山感應龍王。」 又云:「神姓張,能興雲雨。遇旱,里人祈之輒應。」 信石山 在州東南二里,一名牢石坡,坡上有平石,又有夾石,形如鐘,側立。《舊經》云:「每歲秋日,鄉人共候此石,若雲氣覆之,其歲必稔。」

綠鴉山 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州人於此淘取青黃泥,煉成鐵,鑄為鍋。

銅鼓山 在州南七十里。相傳昔有銅鼓現於此山。

西山 在城西四十里,其形如樓臺鼓角。荔枝山 在城東南二十里,州治屏幛。

羅婆山 在城西南三十里,石上有巨人跡。榜山 在城東北二十里。

道庵山 ,去州二十里,內有三奇巖。

大容山 ,去州六十里。

金鼎山 :在州治內。其山多石。

龜頭嶺 箱蓋嶺 俱在州二十五里外。豸塘嶺 在州之後鎮,其形如豸,上建真武祠。流山嶺 在城五十里。為州險要。

東門嶺 在州東二十里,為州治。「來龍。」

獅子嶺 在州東二十里,以形似名。

伏牛嶺 在城南五十里,其狀如牛。章極詩:「落日度牛嶺,歸禽相與還。雲吞山一半,路沒水中間。村落多稱寨,行人每怯蠻。群黎入版籍,嗟爾一何艱。」

推來嶺 在州西二十里。

鳳凰嶺 去州三十里

峽嶺 去州三十五里

兩道嶺 去州十里,其峰尖麗,路分博陸、五岡嶺 ,五峰並峙,儼同文筆。

張道巖 ,去州二十五里,有石門通行。

隱仙巖 在州治西,有石室幽邃,相傳昔有仙人隱其間,壁上有「元和十四年來遊」 字。

「水月巖 」 聯絡二十八洞,最為佳勝。

白石山洞 ,距州三十里,週迴七百里,即《道書》「第二十一洞天。」

天馬洞 ,石多馬跡,與《水月巖》相聯。

「鈞天洞 」 ,與《天馬》相連。

石柱坡 距州三里,柱高三尺。馬援所立。「龍頭石 」 ,在州治前宣化坊內。

泥牛石 ,距州五里。鬱林郡東有池,池有石牛。歲旱殺牛取血和泥塗背,祀之即雨。

飛來石 在寒山廟旁

南流江 在州南。源出大容山,至此合西望、定川二江,南流至博白縣,合南立、陵馬諸水,又南經廣東廉州府境入海。

羅望江 在州北,又名「西望江。」 源出大容山,遶州北西流十餘里,會南流江入海。

定川江 在州西二十里,合鴉橋江水入「南流江」 ,源出興業葵山入江。

鴉橋江 :在城西四十里,源出綠鴉村,入定川江。

橋麗江 ,在州南三十里,源出陸川白石村,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