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7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板橋 在城西北十里。明弘治間,錢銳建。十架橋 在城西四里。明景泰間建。

通貢橋 在城東北三十里。明弘治間建。後高辛重修。

迎恩橋 在城東一里。初以木為之,明正統間甃以石。

青雲橋 在城東十五里,同知鄉紳張儒象建。飛虹橋 在城東十五里,跨中溝,明正統間建。按《建水州志》:康熙三十七年,堤決衝沒,壽官陳光緒,同郡紳士捐建石橋,上覆以閣。非僅利涉,亦以固河堤也。

賽公橋 在城東二十里。居人余先覺建。清流橋 在城北二里。明天順間建。

浣衣橋 在城南五里,跨小河。明正統間建。成化間,居人葉丹重修。

永安橋 在城西十里,跨白龍渠,明成化間建。登瀛橋 在城西,明成化間建。

玉虹橋 在城東十里。長四丈,廣半之。明宣德間建。

三河橋 在玉虹橋南。三河分流,二橋相望。明正統間建。

登龍橋 在東城迎暉門外,跨壕上,砌以石。東廛,水患稍息。萬曆二十九年,郡人共建。

鎖龍橋 在城東門,近城內外水皆由此出,一名「匯源橋。」

張家木橋 在曲江沙壩,為塘站通道。江水深闊,人苦褰涉。張國相之祖源,造木橋以濟,但夏秋每苦漂沒。源置腴田一區,永作橋費,數百年來行人利之。

石屏州

寶秀關 在州西,地接元江,設有巡檢。

修衝橋 在州東四十里,交建水州界,往臨安要路。

顧公橋 在州東門外。明署州通判顧慶恩建。「化龍橋 」 明鄉紳參議楊廷相父子建。

通貢橋 楊瓊建

福森橋 楊名學建

許家橋 明鄉紳許子言建。

通遠橋 在矣落橋東五里,明弘治間建。矣落橋 在城西八十里,跨矣落河,明天順間建。

阿迷州

東山關 在蒙樂村。明宣德間設,有巡檢,久裁。通濟橋 在州城東。明弘治間建。

小橋 在城西門內,明成化間建。

新橋 在城東北,離城五里,石梁三空,以濟東河,廣二丈,長十餘丈。

永安橋 在城東二里。明天順間建。

永興橋 在城東,明弘治間建。

東橋 :原係「木橋」 ,今廢。

通安橋 明弘治間,王晟建。

古城橋 在州南

香木橋 在治南一里。石梁一大空,以防群山潦水。相傳有水怪藏山巖中,遇雷雨水漲,間出為患,輒傾壞橋梁。空處乃為龍頭二尺許,下銜巨鈴,風搖,聲錚錚然以鎮之。兵亂時,鈴為竊去。南橋 ,在治南,離城五里即水泉橋。下石上木三空,廣一丈,長八尺餘,以濟渾河。明知州方逢盛建。

西橋 在城西

義橋 :在治西,離城八十里。木梁,廣一丈八尺。僧人募緣修建。

泰安橋 在城西三十里。按《明一統志》:「在阿迷州西三十里。」

寧州

甸苴關 在州西北,設有巡檢。

盧公橋 在州城西三里,跨元江通甸苴關。明正德十六年建。崇禎十四年鄉耆王傑重修。霽虹橋 在城西三里。明嘉靖八年建,今圮。恩永橋 在城南三里,跨恩永河。先年搆木橋。明嘉靖「甲寅,御史張鳳翀改建石橋。」

觀音橋 :在城東七里。

廣嗣橋 在城西北。張中建。

黃澄橋 在城西北三十里。路當通衢,澗狹水險。明隆慶七年,州民黃澄建。萬曆間,其子重修。浣江橋 在州治北四里。

惠濟橋 在治東三里

賽公橋 :在治北五十里。

通惠橋 在治北七十里。

小江橋 在治東八十里。

廣濟橋 在治東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