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8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八十卷目錄

 楚雄府部彙考二

  楚雄府關梁考

  楚雄府公署考

  楚雄府學校考

  楚雄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八十卷

楚雄府部彙考二

楚雄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楚雄縣附郭。

青龍橋 在府城東五里。明萬曆年,客民徐應中募建。明末漸圮。

皇清康熙五年,總兵馬寧、知府史光鑑同修。十九年。

地震傾圮。二十四年,總兵牛鳳翔、知府牛奐、遊擊王成功捐資倡修。康熙五十四年,知縣陸坦捐資重修。

延壽橋 在府城東十里,地震傾圮。知府牛奐同青龍橋詳捐重修。

凌虛橋 在腰站,去府東三十里。按《通志》,「明弘治四年知府邵敏建,萬曆三十九年推官陳以躍修。」

馬家橋 在府南五里

霜橋 在府西二里

大壩橋 康熙五十年,邑民公建。

濟生橋 康熙四十九年,典史雒永禧重修。「木蘭村橋 」 ,監生楊毓和建。

石頭河橋 :康熙四十六年建。

石橋 在府西十里

清水橋 在府西三十里清水壩。

濟川橋 在呂合。按《明通志》:「在府治西四十里呂合巡檢司前。先是架木為橋,成化二十二年,知府邵敏易木以石,長十丈,廣二丈,上有扶欄。」 呂仙橋 ,在呂合。

仁永橋 在城北。康熙十九年,地震傾圮。二十三年,知府牛奐委吏張朝縉捐資重建。

濟渡橋 :在凌虛街腰站處。向無橋梁,人以船渡;水漲,屢有不測之虞。知府張嘉潁捐資起建石橋。土縣丞楊世勳董其事。工程浩大,贊襄之力居多。

中渡橋 康熙五十二年,耆民許志能等捐募重修。

定遠縣

會基關 在縣南四十里會基山上。

羅平關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通鎮南。

迎恩橋 在縣南三里

拱極橋 在縣北三里

會基橋   、利市橋   、觀音橋。

濟通橋   。「天神橋   」 、「雙橋。」

「土河橋   。」 「石河橋。」

五馬橋 在黑井提舉司中街,為行鹽要地。怒濤洶湧,下築石基三洞,高二丈,歷久將圮。康熙九年,提舉朱濠重修。按《通志》:橋東額匾曰「南浦飛雲」 ,橋西額匾曰「煙溪疊翠。」

永盛橋 在提舉司治西南。

永正橋 在琅井提舉司中街,開井時建。玉帶橋 在河尾。按《通志》:明萬曆間,井人楊永濂倡眾建。

皇清康熙己酉年,生員施浦、張仲斌等重修。

玉成橋 在提舉司北三里。

小石橋 在井西

北門橋 在縣北門外。因城門閉久,原未建橋。後開北門,新建,行人稱便。

永定橋 在邑南二十里,為府屬諸處必由之道。因河水泛漲,石皆湮沒。康熙四十一年,知縣張彥紳捐資率紳士里民採石燒灰,鳩工重建。《廣通縣》

趙普關 在縣東十五里。原設楚雄衛左所土軍鎮撫守禦。

蘭谷關 即響水關,縣東七十里。原設流官巡檢一員,弓兵十四名。明萬曆間裁。按《通志》,「兩山夾水,鳥道羊腸,最為險隘,接祿豐六里箐。」 回蹬關 在縣西十五里。原設流官巡檢一員,弓兵十四名。明萬曆年裁,止存土巡檢並弓兵。按《通志》,即回蹬山。蒙氏閣羅鳳征雲南,拓東城,至此值大雷雨,其佐勸之回,因名。元末紅巾陷中慶,梁王奔威楚,求救於大理。段功率兵攻破紅巾古田等,追至關,大破之,即其地。

羊毛關 在縣東北八十里,原設流官巡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