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8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年,知府牛奐、知縣李暄重建。

外州縣

定遠縣治 在城內西北,明洪武二十四年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田元凱重修。按《縣志》,年久全

圮。康熙三十九年,知縣張彥紳捐修,重建後樓三間,匾曰「裕後」 ;樓左右翼舍各二間,左右廂樓三間,建二堂三間,匾曰「敬簡堂」 ;堂左問月樓二間,堂右清嘯堂二間,左右各廂房三間。又左述古軒三間,瑞荷堂三間,廚房三間。又有箭場三間,匾曰「觀德。」 建大堂三間,匾曰「保赤。」 堂左右為神祠各二間,堂前建坊一座,大堂左右書吏房各五間,左右班房各一間,左更房一間,儀門三間,左右角門二間。儀門左寅賓館,右鄉約所。大門三間。左建鐘鼓樓一座,扁曰「鎮西樓」 ,右建鋪獄各三間。

典史署 在縣堂右

「土官主簿」 宅 在城外錦石平。

新定倉 在縣治內

赤草淜屯倉 在縣西北。

養濟院 在縣東南隅,平房三間。

漏澤園 在縣東門外。明嘉靖中,署縣事劉名弼置。

廣通縣治 在城內,明洪武十五年建,弘治十一年,知縣張羽重修。嘉靖十一年毀,二十一年,知縣王世昌奉文修理。明末兵毀過半。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張京鍷修葺。按《縣志》:大堂三間。

堂,左為庫,後為川堂。二堂三間,後為宅門,內為衙舍樓三間有翼,皆南向。大堂左庫房,堂下東為吏并民壯及糧禮承發房,堂右戶房,堂下西為兵、刑、工直堂房。儀門三間,左為土地祠,舊為賓館,右為獄,前為頭門,上為鼓樓,又丈餘,與儀門對,為屏牆。旌善、申明二亭,嘉靖間建於縣門左右,明末亂燬,今僅設二匾,豎立老人鐸守焉。縣東《日昇樓》

典史署 ,在縣堂右,前後兩層,前為堂,後為衙,與縣宅接武門南向,轉東。

主簿署 舊設縣治後,《左土官》因停襲,漸頹廢。鹽課司大使署 阿陋井縣轄。

回蹬關巡檢土官署 原設回蹬關,後移署珊瑚村,縣城西南十里。

《沙矣》舊巡檢土官署 原設響水關,後移署沙矣。舊縣城東北六十里。

公館 ,在城東街。前廳、後川堂、內宅左右兩翼、頭二門。外立屏牆,左有亭;前垣畜竹木數種。上司按臨,以為行署。知縣胡頊重修,顏之曰「聚星亭。」 本府同知馬天選題匾曰「立山望月。」

廣盛倉 舊在縣大堂左右,兵燬無存。今於舊分司內重建。

演武廳 在縣治東儒學右。原有廳,久燬,存其址。

迎春亭 在東門外青霜坡。舊有屋,亭以兵燹燬,今存其址。於時以松枝蓋覆春牛芒神,土人擊鼓旋舞樂焉。

定邊縣治 在城內,明洪武二十二年建,成化十三年知縣馮源廣重修,丁亥焚燬。按《府志》,「猓賊焚燬無遺。」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牟從周徙建於舊治西南儀門。

大堂及川堂各三間,後堂五間,耳房十間。康熙九年,知縣呂崇簡重修;後樓三間併大門、土地祠。

典史署 在縣署內。按《縣志》:舊無署,康熙三十四年,知縣崔靖於縣署東建,置典史衙署。常平倉 在縣署,康熙三十一年設。

賑濟倉 在縣治左,舊在治東,明成化間,知縣祝子昌建。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牟從周改建於縣治左。

南安州治 在城內,明正統八年建。崇禎壬申,野賊焚燬殆盡,知州王明選重建。按《州志》:「大堂三間,旁列六房,大門、儀門、川堂各一。正樓一,寢室一。」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知州趙延鴻「重修」,《年久大門儀》

門正樓俱圮。康熙四十九年,知州張倫至,捐資重修大門、儀門,易正樓,建廳五間。

吏目署 在州治左

分司 :在州治左,被偽兵拆毀無存。康熙二十一年,知州唐之柏建《鄉約》所三間。

常盈倉 在州治南

常平義倉 康熙二十一年,知州唐之柏同署學正黃應泰、吏目劉賜照設平房三間。

妥甸倉 原三間。康熙四十七年,知州張倫至,修葺;又於左建三間,右建五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