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8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無軍領者過半矣。夫田無人領,則佃戶無主,非甚獲 利,即易拋荒。彼見存「者上納,本名猶且不足,己田未 闢,何暇為人!乃令凡管屯者並拋荒逃亡之田派使 賠納,每軍賠至十餘石或二十石者有之,情豈能堪 也!於此不為減處,恐迯者不復思歸,而在者亦欲就 逃矣。此軍數之不能如舊,而見當者為累滋深。其弊 三也。每年各軍管屯,則由所以至衛,皆有年例。管屯 指揮」并千戶出詣在外各倉,復有下程,各軍費用先 已數兩,雖在上有禁并間有不受者,然已成故事,不 能永革也。是以納糧之銀,半為無名之費,此糧之所 以不易完,其弊四也。糧不盡完,則管糧屯官不免住 俸,官謂「爾糧不完而住我之俸」,各軍恐其移怒,咸以 完俸為緩,而以補俸為先,是以糧銀而暗「為補俸之 用。」此糧之所以常不完,其弊五也。近年催督嚴明,拖 欠者視昔雖少,然其中殷實者無幾,或賣產業,或鬻 子女,無賣無鬻,即以逃為上矣。故一伍僅存三五丁 或七八丁者,亦間有之,非以累益重而益不堪,故相 率而迯以至此。歟欽生長此方,深洞其弊,舊欠未償, 新徵復繼,鎖拷監禁,殆無虛時,誠有不忍坐視者。查 得安寧、易門等所,除膏腴照舊承納之外,凡衝壅崩 塞、乾薄拋荒并逃亡之糧,令納折色,減作三錢并二 錢者俱有之,定為「年例。」「災傷」處之甚詳,行之已久,碑 石見存。近歲本衛徐潮、周輔二百戶伍亦比前例具 告,已蒙減徵。則各伍凡係虧賠之糧,事體相同,何為 獨異,而忍「其有偏累也哉?迄自一伍查之,以及各伍, 其有丁多之族,人眾易湊,雖賠不累者,不必再處外, 其丁少之戶,賠累不堪者,俱照前例一體減之,不惟 調停,尤足蘇困。」此一法也。又屢相訂議,莫若參酌有 司徵收事例,各軍革去管屯名色,各伍立一人,如縣 之里長並幫催者,一人管屯官出帖,二人散帖,「俾各 軍執帖,依期親納。其有過期不完者,并二人責治之, 則各軍至有休息之期,永無管屯之累,而在官亦杜 年例之擾,私費既省,公事易完矣。除在城倉糧原係 指揮等官同收外,其在外各倉,止許本所百戶同有 司官一員詣彼地親收,不許指揮千戶復出侵擾。」蓋 相繼往催,徒應故事。各軍便有下程供奉之費,且有 司之糧,收只一官,各伍分徵,其數即少,固不在多員 也。除百戶照舊,其餘免令再往為便。至于管屯官之 俸,非果拖欠太多,姑免其住,則在軍既止下程之需, 又省補俸之用,為費漸少,斯供賦漸易矣。又先年移 本衛中、左二所於騰衝,其遺留未去,仍住成家者大 約近百丁,其馬「步伍中餘丁頗多編差,每剩者俱以 太逸,各令清出,不許隱漏。總計各所虧賠之數若干, 令前項人丁每名認納一石之數,免出雜差,尤為兩 便。蓋在此納數石,則在彼即輕數石矣,況又不止於 數石乎?如此,庶輕重均適,勞逸不遠,雜費既裁,完納 尤易,此又一法也。」如蒙準呈,伏乞批行屯田道,委公 正能幹官員,專主其事,遍歷其地。其虧賠秋糧夏稅, 同各伍百戶踏勘細查,從實回報。查照「安寧、徐、周二 戶事例,一體從減徵收。其餘弊法,從長議處,務求折 衷,以次釐正。迨處分既定之後,仍勒一碑,亦為永久 之規。不許後官肆意變亂,庶軍困可蘇,糧亦易完。存 者不復思迯,而逃者又復思業矣。」惠溥于一方,澤垂 于永世,厥功豈小補哉!

《楚雄縣學記》
彭綱

弘治癸亥秋八月,楚雄縣新學成。初,舊學在城西麓, 以其僻也。弘治三年始遷入城內,即廢尼寺為之。然 地勢陂陀,殿堂卑陋,非虔祀夫子之所,而生徒業且 不昌。弘治辛酉,知縣餘姚范璋由冬官主事來蒞縣 事,大懼弗「以墜教基。」乃進諸生,召父老胥究度謀 詰,得今址于楚雄衛治之東南,豐衍端夷,實惟興賢 之所。于是知府上谷梁宇、同知慈谿陸紳、指揮使王 鰲等咸協謀范君,遂請于巡按監察御史四會林君 得報如所擬。今知府高安朱君繼祖適來,益銳建學。 于時奉敕巡撫右副都御史寶應陳公方,兼敷治教, 支屬承望。而巡按監察御史西蜀何君、按察僉事姑 蘇郁君、浮梁范君,各以其聽訟贖金之在官者移而 助之。乃買地除址,鳩工庀器,土木金石,以次而舉。范 君實董之。乃分其址為三區:中區正北為「大成殿」,凡 六楹,祀夫子及四配、十哲。翼殿東西為兩廡,各十二 楹,祀諸賢及漢、唐以來諸大儒,各肖像而主題之。殿 迤南為大成門,益南為櫺星門,各四楹。東區正北為 明倫堂,凡四楹。翼堂東西為兩齋:曰「進德」,曰「修業」,各 四楹。東西齋之南,為諸生肄業號舍,各七楹。堂益南, 為二門,益南稍西為前門,各四楹。中區之南,大成門 之前為東西兩角門,以通堂圃。凡師儒廨舍,諸生會 飯治炊之所,與夫鐘鼓几案一切什物,莫不完作,實 于厥所。繚以崇垣,為輪凡六十有六步,為廣凡九十 步有奇。櫺星門之南為大路,東西為兩旗亭,東曰「儲 材」,西曰「成器。」路之南有渠若泮然,截渠而橋,曰「泮水 橋。」廟宇耽耽,階序䄮秩,新宮孔嚴,表于厥邑。于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