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84 (1700-1725).djvu/7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十七卷《目錄》。

 《泰山部藝文三》

  「表泰山之巔」碑記      明·萬恭

  《遊泰山記》·         王世貞。

  《東遊記》。          王世懋

  《重修東嶽廟碑》        薛瑄。

  《登泰山記》·          王衡。

  《登泰山記》·         于慎行

  《泰山紀遊》·         鍾宗淳

  《登岱記》:          謝肇淛

《山川典》第十七卷。

泰山部藝文三

《表泰山之巔碑記》
明·萬恭

隆慶壬申春,黃河汎溢,輸道梗堙,天子憂,皇命恭若 曰:「汝其治水。」踰夏河成,灌輸悉盡。天子懌,豫命恭若 曰:「汝其東禋。」於時臣恭以八月禋泰山,報成績也。乃 歷巉巖,踰險絕,撫秦碑,登日觀。已乃陟山巔,謁天宮, 忽緇衣蹁躚,目瞪足踐,招余言曰:「是泰山巔石也。」余 異之,視其上室如錮也,視其下砌如砥也,而惡知夫 泰山之巔?而又惡知夫泰山之巔之石?余喟然嘆曰: 「夫泰山擅四嶽之尊,而茲巔石又擅泰山之尊。」乃從 而屋之,又從而夷之,又從而踐履之,令尊貴不揚發, 靈異不表見。余過也。余過也!亟命《濟倅王》之綱,撤太 清宮,徙於後方。命之曰:「第掘地而出巔,毋刓方,毋毀 圓,毋」「天成,返泰山之真已矣。」倅!乃撤土巔出之。巔 石博十有一尺,厚十四尺有奇,聳三尺,戴活石焉。東 博二尺五寸,厚一尺三寸;西博一尺八寸,長八尺有 五寸。夫約泰山而東之巔,已奇甚矣。又摩頂而戴之 石,斯上界之絕顱,青帝之元冠也。余倚活石,覽觀萬 里,俯仰八荒。遠視則扶桑之日曜其東,崑崙之風吹 其西,近睇,則秦碑如正笏,叢石如群圭,而齊魯諸阜, 圓者似金,直者似木,曲者似水,銳者似火,方者似土, 枕青陽之絳闕,俯元君之幽宮,而六極之大觀備矣。 彼巔石不表見幾千萬年矣。今出之,始返泰山之真 而全其尊,後來覽觀者尚毋刓、毋毀、毋天成,務萬 世令返其真而全其尊,以毋得罪於泰山之神,其《緇 衣》蹁躚意乎?《緇衣》余問何所受而告,余默而不答。噫, 我知之矣。蓋《緇衣》受之碧霞,碧霞元君受之太君,太 君受之上清,上清受之元始,元始受之寥冥之祖。

《遊泰山記》
王世貞

余自戊午、己未間有事於泰山者三;而其稍可紀者, 第二遊也。其初遊為正月晦。自清源謁臺返,與海道 宋丈大武偕夜浴於使院。三鼓起,啟堂之北扉而望, 若曳匹練者。自山址上至絕頂,又似聚螢數百斛,囊 中光熠燿不定。問之,乃以茲時士女禮元君燈魚貫 而上者也。其頌祝亦隱隱可聽云。以黎明入山,即陰 晦,浮雲出沒皆際,十步外不辨物,第覺輿人之後趾 高,而余前僂而已,即絕頂亦無所睹見,且寒甚。宋丈 迫欲返還,憩酆都宮,趣觴舉者數,而後膚不粟也,甚 悔之。至六月朔,偕御史段君按部太安,段君約以三 日登,而諸道從者眾,度不任輿馬,余乃與參議徐君 文通請以二日先,段君許之。至夕而大雨,其次日雨 止,出泰安,可二里所,即入山。時麥禾甫熟,黃綠間錯 如繡,拂拂作餅餌香樹杪濃,陰暈之意甚適。而至無 掌故可詢者,自是皆詰曲逶迤而上,峰勢巀嶭若相 噬,而傍多溪澗,泉流碨礧,間作悲鳴,與笳吹相應。久 之,至迴馬嶺,乃卻肩輿,改從腰筍。又四里抵御障巖, 一曰「御仗。」宋永定陵東封止仗衛處。其前為巨澗,澗 底白石砥平如玉色,而巖陡。上廟,其巔頗寬,嘉樹蔭 之,好鳥喈喈可愛。又行可三里,抵黃峴。黃峴者,不知 其所繇名,有松五,即所謂「五大夫」者也,以厄於石不 能茂,而稍具虯虺狀,當是二三百餘年物。亡何為百 丈崖,崖凹深如屋,傍有石洞,槎口而下黑,其究叵測 已。度石壁峪,為十八盤,應劭所謂「兩從者扶掖前人 相牽,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項,如畫重累者, 非此地也耶?」而今道益飾治,且有舁者,所謂五六步 一休蹀,蹀遽頓地,不避燥濕。前有燥地,目視而兩腳 不通,且幸免矣。自是為十八盤者三,而穿中竇曰天 門。既上,罡風蓬蓬然,吹帽欲墮,道士衣羽奏樂而迎, 出沒雲氣中,亦一奇觀也。行可里許,為元君祠。元君 者,不知其所由始,或曰「即華山玉女也,天下之祝釐 祈福者趣焉。」祠宇頗瑰偉,而歲所入香緡以萬計,用 供縣官匪頒。其右為御史所棲。後一石三尺許,刻《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