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道錫山澗,沿洄以入梁溪,曲匯斜分,溉田常數千頃。 宋聶厚《載記》謂:「此泉之甘,實感錫氣苦。井投以黑錫, 久而得甘。查梅橙李和鉛霜食之則」美,蓋錫能變味 云。《緯略》曰:「唐相李德裕好惠山泉,嘗置遞取之,皮日 休作詩譏焉。後有僧言:長安昊天觀一眼泉與惠山 泉相通。李取秤量果等,乃罷水遞。」或又傳元時嘗設 稅而泉竭,罷稅乃如故。泉亭稍上,舊為極目亭,後改 置三賢祠。泉傍舊有涵碧、濕雲、漱香諸亭,皆久廢。漪 瀾堂,元易名真賞,後仍其舊。

華坡,在惠山寺之東偏。南齊華孝子寶所居,今有孝 子祠。

李相讀書臺在惠山寺左。唐文肅公紳未貴時,讀書 於此,後因置臺焉。《元志》云:「小徑縈迴,繪像其中。」今則 無有矣。

《寄暢園》在惠山寺左。

惠山禪寺在縣西五里惠山第一峰之白石塢。 聽松菴在惠山寺左,桃花塢下,明洪武中建,今廢。 禪悅菴在惠山寺右,錫山之南。宋咸淳中建。

白衣菴在惠山寺左,宋時建。

三茅殿在惠山上,俗稱「其絕頂為三茅峰」,稍下為二 茅峰,向有石泉,又下為大茅峰。

惠山部藝文一

《遊慧山寺記        唐》·陸羽

慧山,古華山也。顧歡《吳地記》云:「華山在吳城西北一 百里。」釋寶唱《名僧傳》云:沙門僧顯,宋元徽中過江,住 京師彌陀寺,後入吳,憩華山精舍。華山上有方池,池 中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老子《枕中記》所謂吳西神 山是也。山東峰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興,錫方殫, 故創無錫縣,屬會稽。後漢有樵客,山下得銘云:「有錫 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有錫沴,天下弊;無錫乂,天 下濟。」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 屬吳郡,故東山謂之錫山,此則錫山之岑嶔也。南朝 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權創其地,又以此山為歷 山,以擬帝舜所耕者。其山有九隴,俗謂之九隴山,或 云九龍山,或云鬥龍山。九龍者,言山隴之形,若蒼虯 縹螭之合沓然。鬥龍者,相傳云隋大業末山上有龍, 鬥六十日,因而名之。凡聯峰沓嶂之中,有柯山、華陂、 古洞陽觀、秦始皇塢。柯山者,吳子仲雍五世孫柯相 所治也。華陂者,齊孝子華寶所築也。古洞陽觀下有 洞穴,潛通包山。其觀以梁天監年置,隋大業年廢。秦 始皇塢。塢者,村墅之異名。昔始皇東巡會稽,望氣者 以金陵、太湖之間有天子氣,故掘而厭之。梁大同中, 有青蓮花育於此山,因以古華山精舍為慧山寺。寺 在無錫縣西七里,宋司徒右長史湛茂之家此山下, 故南平王鑠有「贈答之詩,江淹、劉孝標、周文信並遊 焉。寺前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一名「歇馬亭」,以備士庶 投息之所。其水九曲,甃以文石。甓𣽂淪潺湲,濯漱 移日。寺中有方池,一名「千葉蓮華池」,一名「纑塘」,一名 「浣沼。」歲集山姬野婦,漂紗滌縷,其碧皓之色,彼耶溪、 鏡湖不類也。池上有大同殿,以梁大同年置,因名之。 從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閣。東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 貴湖,一名芙蓉湖。其湖南控長洲,東洎江陰,北淹晉 陵,周迴一萬五千三百頃,蒼蒼渺「渺,迫於軒戶閣。西 有黃公澗,昔楚考烈王之時,封春申君黃歇於吳之 故墟,即此也。其祠宇享以醪酒,樂以鼓舞,禪流道伴, 不勝滓噪,遷於山東南林墅之中。」夫江南山淺土薄, 不有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田十餘頃。此 山又當太湖之西北隅,縈竦四十餘里,唯中峰有叢 篁灌木,餘盡古石嵌崒而已。凡煙嵐所集,發於蘿薜。 今石山橫亙,濃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陽謂之「神山」,豈 虛言哉?傷其至靈,無當世之名。惜其至異,為訛俗所 棄。無當世之名,以其棟宇不完也;為訛俗所棄,必其 聞見不遠也。且如吳西之虎丘,丹徒之鶴林,錢塘之 天竺,以其臺殿樓榭,崇崇嶪嶪,車輿洊至,是有嘉名。 不然,何以與此山為儔列耶?若以鶴林望江,天竺觀 海,虎丘平眺,郡郭以為雄,則曷?若茲山絕頂,下瞰五 湖,彼大雷、小雷、洞庭諸山以掌睨可矣。向若引修廊, 開邃宇,飛簷眺檻,凌煙架日,則江淮之地著名之寺 斯為最也。此山亦猶人之秉至行,負淳德,無冠裳鍾 鼎昌昌煜煜,為邇俗不有宜矣。夫德行「者,源也。冠裳 鍾鼎,流也。苟無其源,流將安發?予敦其源,亦伺其流。 希他日之營立,為後世之洪」《注》云。

惠山寺新泉記       獨孤及

寺居吳西神山之足,山下多泉,其高可憑而上。山下 有靈池異花,載在《方志》。山上有真僧隱客遺事故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