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1 (1700-1725).djvu/9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語,忿然去。演曰:「待爾熱病時方思我。」克勤至金山,有 寒疾困極,追繹演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間,即歸」五祖。 病愈,尋歸。演一見而喜,令參堂,即入侍者寮。方半月, 會部使者解印還蜀,詣演問道。演曰:「提刑少年曾讀 《小艷詩》否?有兩句頗相近: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 郎認得聲。」提刑應喏喏。克勤適歸,侍立次,問曰:「小艷 詩提刑會否?」演曰:「他祇認得聲。」克勤曰:「祇要檀郎認 得聲。他既認得聲,又何不是?」頃忽有省,遽出,見雞飛 上闌干,鼓翅而鳴。復自言曰:「此豈不是聲?」遂袖香入 室,呈一偈曰:「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裡醉扶歸。少 年一段風流事,祇許佳人獨自知。」演曰:「佛祖大事,非 小根劣器所能造詣。」遍謂山中耆舊曰:「我侍者參得 禪也。」建炎初,住金山,適駕幸維揚,入對,賜號圓悟大 師。時堂上僧一十八人皆大徹,因名大徹堂云。 別峰印禪師嗣華藏民,湖州人,姓李。幼通六經,從德 山清剃度,後居金山神遊《水府》。

《金山志略》:高宗南渡即位,二年正月,詔金山住持克 勤入對行在,稱旨大悅,賜號圓悟。又奉旨住維揚雍 熙寺。上問「居金山如何,勤曰:『金山在大江中,臣僧老 且病,願歸林野,以保餘年』。」復敕住江西雲居寺。時大 慧杲亦過金山省覲,後數百年雖有主席,不及復整。 《清波雜志》:韓蘄王在鎮江,一日抵晚,令帳前提轄王 權至金山,仍戒不得用船渡,懇給浮環,偕一卒至西 津,遂浮以渡登岸。寺僧叵測,疑為鬼神,詰得其詳,以 手加額,因指適所歷處皆黿鼉穴曰:「官既不死,他日 必貴。」權後果建節。

《丹徒縣志》:建炎三年,高宗親閱水軍於鎮江登雲門 外。九月,遣制置使韓世忠控守圌山。四年四月,兀朮 由廣德破臨安,世忠自秀州移師鎮江待之,先以八 千人屯焦山寺,以邀「其歸。兀木遣人約日會戰,世忠 遣偏將三百人伏金山龍王廟中,又遣二百人伏江 岸,遣人於舟望之,戒之曰:『聞江中鼓聲,岸兵先入,廟』」 兵繼出,金人果有五騎趨龍王廟,廟中之伏先鼓而 出,五騎振策而馳,僅得其二。有一人紅袍玉帶,既墜 復跳,馳而脫。詰二人,云「即兀朮也。」既而大戰,俘獲甚 眾,又獲兀朮之婿封龍虎大王者舟千餘艘,金人終 不得濟。

《龍舒淨土集》:宋進士虛中王日休,一日附舟至鎮江 間,缺水不能行,乃於金山借四經,即阿彌陀經也。欲 校勘刊板廣行。舉筆之時,右手有風疾,其指自掉,寫 字非便。後乃舉指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數聲 禱告,乞除風疾,以成寫此經。禱于空,指遂不掉,以至 終帙無恙。以此見佛與菩薩,只在目前耳。

宋文文山《指南錄》:「二月二十九夜,予自京口城中間 道出江滸,登舟泝金山,走真州,其艱難萬狀,各以詩 記之。」

《金山志略》:元至治中,僧應深即寺之右建大閣焉,上 嚴萬佛之像,下肖五百羅漢之容。文宗潛邸之日,登 是閣壯深,締構雄偉,出帑金成佛像以贊之。至順中, 深奉佛像以進,上曰:「『閣中萬佛已莊嚴乎』?對曰:『像具 未完』。」即出內府寶鈔五萬緡賜之,名其閣曰「萬壽。」 明別峰禪師洪武初奉敕住山,嘗赴京賀萬壽聖節, 寓雞鳴寺,太祖親臨寺,賜詩曰:「命駕雞鳴訪老禪,知 師昔日住承天。幼年參學心猶切,晚歲修持操愈堅。 蓮發性天香馥郁,月澄秋水玉團圓。一毫照徹三千 界,何必藏身北斗邊。」

《鎮江府志》:明太祖擒偽吳戴院判,時泊江岸金山僧 法誠朝見,應制獻詩曰:「賊寇臨京口,王師出海邊。四 方喧動地,萬姓獨瞻天。笳鼓驚棲雁,旌旗耀戰船。生 擒五千士,齊唱凱歌旋。」上喜賚之。

永樂中,僧道瀾創毘盧閣及兩廊。洪熙改元,葺大悲 殿,新梵像。正統十一年,寺燬。明年,都綱弘䨙重建。是 歲,敕賜藏經,侍郎周忱建庫貯之。主僧寧諼重葺「大 徹堂」於中泠亭側,悟心堂於妙高臺下。景泰中,郡守 白仲賢重構「留雲亭」於山之絕頂。弘治八年,安賢建 五聖閣于毘盧閣之南。

宣德初,金山以賦重役繁,僧皆散去。有司以是事聞 于巡撫,巡撫召諭之曰:「僧民一理也。今或不得其生 而去者,必有故。汝其圖之。」于是群寮相議,以為「廢興 之機,存乎其人。誠得勤能之僧以主之,則其廢斯興 矣。」乃聘瀾師來主寺事。師奉命唯謹。既入寺,即以事 佛為己任,舉廢為急務。晨夕拳拳,如有所失。忽遇宦 「臣尚公義攜師至闕下,懇陳寺之重役頹苦。又得地 官尚書兼署兵部夏忠靖公具本復奏,蒙賜優免。師 遂謝恩歸寺,滌心焚修,賞其勤,戒其惰,僧佃有再犯 不悛者,悉擯斥之。于是上下勸懲,捷如影響。茲山之 勝,煥然改觀。特構永安堂,以招後進。」按:師字文海,蘇 之常熟人,號拙菴,住浙之阿育王奉「旨遷金陵之天 界,係別峰印禪師法嗣。後由承天復遷金山住持。丙 辰正月二十二日,沐浴更衣,趺坐而化,壽六十有九, 臘四十八。後有剃度弟子三人:弘䨙、弘演、弘滋,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