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2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句。有乳山,作玉皇觀。案有青檀山,泉石奇秀,甲諸勝。 有來賢巖,嵌穴數丈,磐石可坐。東坡倅杭時,與蔡準、 吳天常、樂富國聞人安道、俞康直、張日華同遊於此, 建宜霜亭。自青檀越小石門,有泉出石罅,如仰盂而 方,曰泂酌。旁有巨石,圓竅玲瓏,曰月窟。其西石竇寒 泉,曰「冰壺。」其下泉清可鑑,曰「鏡潭。」四景俱《舊志》所載, 今失其處。自來賢巖二百步,有石裂,如劍所斷,曰試 劍。石巔為漢武投龍簡之所,曰大滌洞。洞深窅,持火 炬乃得入。行里許,夾道委曲,石色若蒼黑玉,中白文 縱橫不易辨。又垂一石柱,號曰「隔凡。」過此,柱有圓井 無底,惟聞浪浪水聲。相傳巖上產玉芝,餌之長生。洞 口為祥光亭,吳越王微時,臥巨石上,曰:「異日富貴,當 建亭覆此石。」及貴作亭,忽有五色雲從洞中出,羽人 皆在雲氣中,若仙官之朝玉京也。洞右有丹泉,有清 音亭。洞左度上塢,嶺陡絕。下數里與會仙橋路合,叉 數里上西天柱,幾百級,始到谷口亭。循鳥道,緣石脊, 則大滌中峰矣。許真君於此上昇天降,白鹿下迎,亦 曰白鹿山。仙壇、丹竈、瓦甓尚存,今建白鹿山房。山下 有石室,洞中三穴,亦若品字,透見天日。吳天師筠《尸 解》宜城指門人藏書劍於此。石窪、石樽、茶竈,皆仙家 遺跡。北有龍蛻洞,與鳴鳳洞對,巖穴深窅,有羽人於 洞中獲龍蛻骨,齒角皆具。又白茅洞,其門如井,下三 四丈,至平地坐,可容二十人。再下二丈許,一竅上徹 天光,境界奇絕。晉人遇一羽衣自洞中出,曰:「吾白茅 先生職此久矣。」自大滌轉南,為棲真洞,天𥯨頂,狀若 寶蓋,龕室幽深,亂泉滴瀝,分東西二臺。東有龍蟠跡。 西一石,平如碁局,白石子委其上,旁列坐石。又有石 人,若仰臥狀。有龕可容數人,即大滌先生杜琛語弟 子何法仁成真所也。再南為黃山,乃洞霄宮之祖。左 發大滌,右發天柱,其趾長水灣,伏虎巖在焉。峻壁間 若環堵之室,郭真君伏虎於此。又再南為天柱山,有 三峰,此其最高者,與大滌峰敵。頂有石柱,高丈餘,圍 兩抱。《名山記》稱:「天有八柱,在中國者三:一在壽陽,一 在龍舒,一在此。」舊《志》謂西有天目,東有天柱,壯縣之 形勢者此也。山右一帶轉石壁山、九曲嶺,屬餘杭。 鏡潭在大滌山。石竇寒泉一泓,澄澈可鑑。

湧翠石在大滌山試劍巖後。有峭壁從地湧起,高一 二丈,廣三四丈。其上蒼翠玲瓏,突兀萬狀。頂有石乳, 飲之芳香。

響石在大滌洞口。橫石如鼓,擊之有填填聲,謂之洞 門石鼓。《舊志》稱中有白鼠玉芝,今不可考。

《藥圃》在大滌洞東,夏侯天師種藥處。至今山中產藥 有六十餘種。

洞霄宮,在縣東二十五里靈鳳鄉。漢元封三年,建宮 壇于大滌洞前。唐弘道元年,建天柱觀,南向。中宗時 賜觀莊一所,後有朱法師,改為北向。乾寧二年,錢武 肅王與閭丘先生相度山勢,復改南向。宋祥符五年, 陳堯叟奏改今名。天聖四年,詳定天下名山洞府,以 大滌洞為第五。後因方臘之變,火于兵。紹興間重建, 仍建昊天殿于東廡後,殿左闢通明館。乾道二年,壽 皇洎,顯仁皇太后臨幸,駐蹕山中,敕大官進蔬膳,親 御翰墨,書《度人經》以賜。自南渡後,命世大賢往往提 舉洞霄宮。其地望之重,殆與「昭應、景靈、醴泉、萬壽、太 乙、神霄寶籙」為比,他莫敢望。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 建,歷久復圮。

大滌山部總論

《臨安縣志》

大滌山辯

按《山川考》所屬區分有疆界,丈量有版籍,雖咫尺毋 容混也。邑自唐武后垂拱四年,始分餘杭、於潛地為 臨安,則縣以東舊為餘杭西鄙,縣以西舊為於潛東 鄙明矣。故天目有兩目之別,東屬臨安,西屬於潛,徑 山有雙徑之名,東屬餘杭,西屬臨安,此皆相度形勢 而定其界域者也。獨大滌、天柱之山從脊分界,左畔 有石窟注水流下遶宮前三池,元同橋合會仙橋。澗 水出九鎖山澗,東屬餘杭澗,西屬臨安宮,產舊在靈 鳳三圖辦納,自丈量宮址山田仍坐靈鳳三圖,而立 戶輸糧,撥入高陸三圖,是洞霄宮為臨轄彰彰矣。乃 《浙江通志》將大滌天柱收《餘杭志》中,蓋大滌宮壇建 於漢武帝元封三年,天柱觀建於唐高宗乾道元年, 是時俱未置臨安縣,故隸餘杭。自析縣以後,疆界版 籍,並在臨安,而「大滌」、「天柱」之名,仍隸餘杭,則沿襲之 誤也,不可不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