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國。宣帝平始元年,更為高密國,王莽之章牟也。濰水 又北,昔韓信與楚將龍且夾濰水而陣於此,信夜令 為萬餘囊,盛沙以遏濰水,引軍擊,且偽退,且追北。信 決水,水大至,且軍半不得渡,遂斬龍且,於是水。水西 有鴈阜,阜上有漢司農卿鄭康成冢,石碑猶存。又北 逕昌安縣故城東。漢明帝永平中,封鄧襲為侯國也。 《郡國志》曰:「漢安帝延光元年復也。」

又北過淳于縣東。濰水又北,左會汶水,北逕平城 亭西,又東北,逕密鄉亭西。《郡國志》曰:淳于縣有密鄉。 《地理志》皆北海之屬縣也。應劭曰:「淳于縣東北六十 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鄉亭,故縣也。」濰水又東 北,逕下密縣故城西,城東有密阜。《地理志》曰:「有三石 山祠。」余按應劭,密者水名。是有下密之稱。俗以之名 阜,非也。

又東北逕都昌縣東。濰水東北逕逄萌墓,萌,縣人 也。少有大節,恥給事縣亭,遂浮海至遼東,復還在不 其山隱學。明帝安車徵萌,以佯狂免。又北逕都昌縣 故城東。漢高帝六年,封朱軫為侯國。北海相孔融為 黃巾賊管亥所圍於都昌也。太史慈為融求救,劉備 持的突圍其處也。

又東北入於海。

按:《魏書地形志》,「高密郡高密。」有濰水。

按:《隋書地理志》,「高密郡東莞。」有濰水。

按:《金史地理志》:「濰州昌邑。」有濰水。

密州諸城。有濰水。

安丘。有劉水、汶、濰、涪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東青州府:濰水,源出箕谷山,東北 達密州,韓信與龍且戰處。」

萊州府濰水自密州諸城縣界入高密縣境,經昌邑、 濰縣界,東入北海。

按《日知錄》,濰水出瑯琊郡箕屋山。《書·禹貢》「濰、淄其道」, 《左傳襄公十八年》,「晉師東侵及濰」是也。其字或省「水」 作「維」,或省「糸」作「淮」,又或從心作惟,總是一字。《漢書·地 理志》瑯琊郡朱虛下,「箕下」作「維」,「靈門下,橫下,折泉」下 作「淮」,上文引《禹貢》「濰、淄其道」又作「惟」,一卷之中,異文 三見。《通鑑·梁武帝紀》:「魏李叔仁擊邢杲於惟水。」蓋古 人之文,或省或借,其旁並從鳥隹之隹則一爾。後人 誤讀為「淮沂其乂」之淮,而呼此水為槐河,失之矣。 按《山東通志》濰水,按《水經》云:「出琅邪箕縣,東北逕箕 縣故城西。又東北過東武縣城西。又北過昌縣東。又 北過高密縣西。又北過淳于縣東。又東北逕都昌縣 東。又東北入于海。」所謂箕以下六邑,即今諸城、安丘、 高密、昌邑、濰五縣是也。所發之源,諸家不同。酈道元 以為濰水導源濰山,許慎、呂忱俱云出箕屋山,《淮南 子》又云出覆舟山。今考舊志,出箕屋為是。酈道元亦 謂諸山蓋廣異名也。《禹貢》「濰、淄其道,韓信龍且夾濰 而陣」,即此。

按《青州府志》,「莒州城西北百里有箕屋山,濰水出焉, 東北達諸城縣。」

諸城縣。濰水出箕屋山。《水經》云:「出瑯琊箕縣」,即箕屋 山也。《淮南子》云:「覆舟山在莒州北百里。東北逕諸城 而東,浯水入焉。又北逕龍且冢,淮陰囊沙處。又北過 高密,至於安丘,合汶水,北至昌邑入於海。」《禹貢》濰、淄 其道是也。《漢志》「濰」作「淮」,故今俗名。一曰淮河,在諸城 安丘地。

諸城縣涓水出馬耳山陰,北流數折至王忌村,又至 齊吉村,入於濰。

王忌河北流逕齊吉村七里,又為「齊吉河」,又北一里 入於濰。

黑龍溝水,源出常山西北麓,五里北流,溝勢屈曲,其 水或流或匯,不成通派,匯處多生芰荷鳧芡及蒲草 等物。夏秋時雨大,則納諸溪谷之水,北流十五里入 於濰。

淇河在縣城西一里,北流五里入於濰。 盧水,源出盧山,亦名「九合水」,流逕縣東北二十五里, 入於濰。

密水,即縣北百尺河水也。源出五弩山,西北流逕高 密縣入於濰。

浯河出沂水縣東北高柘山,東北流入縣境,逕城陽 臨浯社,荊水東北流來注之,同流至高密縣梁台店 北,入於濰。

商溝河,非商均河也。其河有二:「東商溝,發源程哥莊 北嶺,東南流二十五里,入於濰;西商溝,發源荊山,東 南流三十五里,入於濰。」

龍灣河,出普慶鄉甘泉社趙莊西馬蹄泉水向東北 流十里入濰河。

馬蘭河出禮義社西泉水東南流約二十里,入於濰。 「諸葛河」,出官莊社。蒲溝迤西北三里有諸葛泉,東北 流七里,入於濰。

九龍口出飲馬池,逕程容社,東流二里至解留社,十 里至高直社,入於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