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鴨綠江部紀事

《唐書高麗傳》:「貞觀十九年,帝自將征高麗,程名振為 總管,攻沙早城,夜入其西,城潰,虜其口八千,游兵鴨 綠上。」

《元萬頃傳》:萬頃起家為通事舍人,從李勣征高麗,管 書記,使萬頃草檄讓高麗,而譏其不知守鴨綠之險。 莫離支報曰:「謹聞命。」徙兵固守,軍不得入。高宗聞之, 投萬頃嶺外。

《遼史太祖本紀》:「九年冬十月戊申,釣魚於鴨綠江。」 《太宗本紀》:會同三年「二月乙卯,鴨綠江女直遣使來 覲。」

四年十一月丙子,鴨綠江女直來貢。

《聖宗本紀》:「統和十一年春三月,出內帑錢賜南京統 軍司軍。高麗王治,遣朴良柔奉表請罪。詔取女直鴨 綠江東數百里地賜之。」

統和二十八年八月丁卯,自將伐高麗。十一月乙酉。 大軍渡鴨綠江。康肇拒戰,敗之,退保銅州。

二十九年春,班師,所降諸城復叛。至貴州南峻嶺谷, 大雨連日,馬駝皆疲,甲仗多遺棄,霽乃得渡。己丑,次 鴨綠江。

開泰二年冬十月丙寅,詳穩張馬留獻女直人知高 麗事者。上問之曰:「臣三年前為高麗所虜,為郎官,故 知之。自開京東,馬行七日,有大砦,廣如開京,旁州所 貢珍異,皆積於此。勝、羅等州之南,亦有二大砦,所積 如之。若大軍行,由前路取曷蘇館女直,北直渡鴨綠 江,並大河而上,至郭州與大路會,高麗可取而有也。」 上納之。

「開泰三年夏,詔國舅詳穩蕭敵烈、東京留守耶律團 石等討高麗,造浮梁於鴨綠江,城保、宣、義、定遠等州。」 《全遼志》:「耶律蒲古,字提隱,以武勇稱。開泰末,為上京 客省副使。太平二年,城鴨綠江守之。在鎮有治績。」 《遼史興宗本紀》:「重熙十年夏四月,詔罷修鴨綠江浮 梁及漢兵屯戍之役。」

《道宗本紀》:太康四年「夏四月辛亥,高麗遣使乞賜鴨 綠江以東地,不許。」

《金史太宗本紀》:「天會十年四月庚寅,聞鴨綠、混同江 暴漲,命賑徙戍邊戶在混同江者。」

《世宗本紀》:大定十五年「九月辛卯,高麗西京留守趙 位寵叛其君,請以慈悲嶺以西,鴨綠江以東四十餘 城內附,不納。」

《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二年秋七月,巴思荅兒乞於高 麗、鴨綠江西立互市,從之。」

至元三十年二月,詔「沿海置水驛,自耽羅至鴨綠江 口,凡十一所,令洪君祥董之。」

《順帝本紀》:「皇后奇氏宗族,在高麗,恃寵驕橫,伯顏帖 木兒屢戒飭不悛,高麗王遂盡殺奇氏族。皇后謂太 子曰:『爾年已長,何不為我報讎』。」時高麗王昆弟有留 京師者,乃議立塔思帖木兒為王,而以奇族子三寶 奴為元子,以將作同知崔帖木兒為丞相,以兵萬人 送之國。至鴨綠江,為高麗兵所敗,僅餘十七騎還京 師。

《全遼志》:「徐玉,德州德平人。以驍勇著聞,歷陞永寧、懷 遠、定遼左衛指揮僉事。納哈出犯金、蓋二州,玉率部 邀擊於三角山,納哈出眾敗走,追至鴨綠江,擒其官 忽林卜花及獲軍校百餘、馬牛稱是。」

《饒州府志》:「祝孟獻字丕文,德興人。洪武間,御史張宣 薦,授太僕寺少卿。使朝鮮,渡鴨綠江,舟遇風幾覆。孟 獻曰:『死則可矣,如君命何』?乃焚香告天。須臾風息,至 其國,遺以金帶,辭弗獲。回至江邊,解帶還之。」

遼河部彙考

奉天之遼河

遼河即古大遼水,今呼「巨流河」,其源有二:一自邊外 西北來者,遠不可考。一自東北來者,出長白山西北 諸窩集中,為黑兒蘇等河合流,北出邊西北,繞鄧公 村,又西南折與邊外西北來之水合,遂西南流,東受 開原縣之沙河、馬訾河、亮子河、清河,又受鐵嶺縣之 范河、柴河,西北受廣寧縣之五道河、楊檉木河,遂分 為內外遼河,經鐵嶺縣之西南合為一,又東受承德 縣之渾河,為「巨流河。」又復分流而南,匯至海城縣之 西,與太子河合,遂為「三汊河」,南入於海。

按:《前漢書地理志》:「遼東郡遼陽。」《大梁水》,西南至遼 陽入遼。按此即太子河合為三汊河

《元菟郡高句麗》。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入《大 遼水》。按此即承德縣之渾河

按《水經》,「大遼水出塞外衛白平山,東南入塞,過遼東 襄平縣西。」遼水,亦言「出。」石山自塞外東流,直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