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在枝分,更為微津,散漫難尋故也。

按:《魏書地形志》,「平原郡博平。」二漢屬東郡,晉屬。有 博平城、桑葉城、濕水。

《澄城郡》「五泉。」真君七年置。有五泉水、濕水。按此只言濕水 亦未有桑乾名

按:《隋書地理志》馬邑郡「雲內。」有濕水。

馬邑郡神武。後魏置神武郡,後齊改曰「太平」,後周 罷郡。有桑乾水。諸史志至此始有桑乾水之名 按《遼史地理志》,「南京析津府有桑乾河。」

弘州博寧軍。有「桑乾河。」

奉聖州武定軍永興縣有桑乾河,在州南六十里。 按《金史地理志》,朔州鄯陽晉故縣。有「桑乾、河 馬邑。」晉故縣。有洪濤山、《灅水》又有桑乾河。

應州「金城。」晉故縣。有桑乾河、渾河。按此以桑乾渾河為二河 山陰。本名「河陰。」有桑乾河。

蔚州:北有桑乾河。

定安。晉縣有「桑乾河。」

按:《明一統志》:「保安州桑乾河在州城西南四十里,舊 州城南一里,一名漯水,自渾源州流至州境,土田賴 以灌溉。與溫河、洋河合流,東南入宛平縣界,為蘆溝 河。」

「按《明會典》,蘆溝河出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 從雷山發為渾泉,會桑乾河及雲中諸水,經太行山 入宛平縣界,東南至看丹口,分為二派。一東流至通 州高麗莊入白河,一南流至霸州合易水,又南至丁 字沽入運河東岸自龐村回龍等廟處,至蘆溝橋堤 岸,長二十五里,宣德以後,時決時修。正統元年,決狼」 窩口。弘治二年決楊木廠。正德元年又決狼窩口。俱 敕大臣督修。嘉靖三十五年題准共修東岸狼窩口 等決口一十八處,凡築堤二千三百九十二丈,甃以 條石。四十一年,水決西岸,復命修築。東西兩岸,各分 八區,每區約五十丈,凡為石堤九百六十丈。

按《畿輔通志》:「順天府,蘆溝河在府西南二十五里,本 桑乾水,又名漯水,俗曰渾河,黃河別源也。源出山西 大同府桑乾山下,經太行山入宛平縣界。出蘆溝橋 下,東南至看丹口,分二支,一流至通州高麗莊入白 河,一南經固安縣至武清縣小直沽,與衛河合流入 海。」

按《山西通志》:太原府代州鴈門廢縣西北六十里,有 累頭山,七峰如斗形,又名北斗山,一名牛斗山。山之 神能興雲雨,宋金俱有封號。《水經》:「濕水出鴈門陰館 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注云:濕水出累頭山,又東 北會桑乾水,上下洪源七輪,謂之桑乾泉,即溹涫水 者也。

按《馬邑縣志》,「縣北十五里有洪濤山,一名累頭山,灅 水出焉。周圍里許,有七泉湧出,俗名洪濤泉,即桑乾 之源也。山下有桑乾河神廟,碑刻猶存。《漢書》謂之冶 水,《水經》謂之溹涫水,下與金龍水合流,經山陰應州 大同縣界,東南入蘆溝河。」又按《水經》,「其河源自太原 汾陽燕京山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雷山之陽,匯為」 七泉:曰上源,曰玉泉,曰「三泉」,曰「司馬洪濤」,曰「金龍池」, 曰「小蘆」,曰「小浦。」七泉合而為一,是謂「桑乾河。」由縣治 之西,東南流朔州北有七里河。西北下峪有臘河,南 山有灰河及鴈門關、太和嶺,凡水自南而北者悉歸 之。過應州,則渾源水自東來。又沿泓州之襄山至順 聖,則葫蘆河水注之。經廣靈、靈仙、定安而西,以至灅 陽之楊河、懷來之溈河。又滑石之水自東北來者,及 山西之水皆合,是為「合河。」至宛平縣境分而為二:一 從葫蘆溝東南入海,一從金口絡都城東合白河入 海。

按《朔州志》:「灰河在州南三里,源出寧武軍山口,流至 馬邑北洪濤村,伏流十五里湧出,經州城南至馬邑 注桑乾河。」

臘河,在州北二十里,洪濤山之陽,水連桑乾。

趵突泉,在鴈門關西門外,平地突出,若猛獸然,故名。 北流出塞口,入桑乾河。

按《山陰縣志》,「桑乾河在縣北十里。」

黃水河,源出朔州之三泉,流經辛村,至元英村,稍散 亂,復聚於黑屹塔村,經流縣城南,至東辛寨入於桑 乾河。

按《應州志》:「桑乾水,在州西二十里。」

渾河在州東二十里。源出渾源州神頭村,西流至安 邊鎮,折而北流,合於桑乾河。

黃水河在州西南八里,至山陰縣城南入桑乾河。 按《大同府志》:大同縣如渾水,一名街河,在城東北四 十里,開山口,兩源合為一,歷城東而南流,與武州川 水合,注於桑乾河。

按《渾源州志》:「渾源河在州東南十里,源出嘆土峪,繞 城西北匯為大澤,名渾源川。西流入神谿,至應州龍 首山折而北,入桑乾河。」

崞川,源出州東北二十里,流經州西南十五里古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