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01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河源志》,「今朝之究河源,蓋得目觀,非傳聞者也。元太 祖嘗征西夏,過沙陀,至黃河九渡。九渡者,在崑崙西 南,憲宗命皇弟旭烈征西域,凡六年,拓地四萬里,而 河源在域內矣。至元庚辰,世祖命臣都實往西域,將 城其地以通互市,自河州行五千里,抵河源。及還,圖 城郭位置以聞。上悅,以吐蕃都元帥」領工徒以往,使 其弟闊闊出馳奏,大臣沮之。次年還奏:「河源在吐蕃 西鄙,有泉百餘竇,地方七八十里,而皆沮洳,不勝人 跡,泉不可逼觀。登其旁嶺下視竇歷歷如列星然,故 名火敦腦兒。火敦者,漢言星宿也;腦兒者,海也。星宿 海合流而東,匯為二澤,復合流,始名黃河,然猶清可 涉。河析為九,即九渡」也。廣五七里,下復合流,漸遠,水 益渾,土人抱革囊騎過之。其聚落之處,多編木為舟 以濟,附以毛革,中僅容二人。又東則兩山峽,束廣可 一二里或半里,深叵測矣。崑崙腹頂皆雪,盛夏不消。 河過其南,距山麓僅五六十里。又南為四達之衝,地 多盜,常鎮以兵。崙崑之西,人民少山居,其南山峻,獸 有旄牛、野馬、狼狍、獂羊之屬。東則山益峻而地漸下, 岩至狹,或狐可躍。渡河至貴德州,始有官治。歷積石 至河州,東北流,歷蘭州、鳴沙州、應吉里州,流正東,自 星宿海至漢地,河南北小水旁注者眾。其山或草或 石,至積石始林木暢茂,世言河九曲,而彼地有二折 云。《漢書》言「蔥嶺河至蒲昌,海水洑流而出」臨洮,今洮 水自南下,非蒲昌也。土人言于闐蔥嶺水下流,散之 沙磧,則其洑流信然,其復出者莫知矣。或又云:「黃河 與天通。」又云:「崑崙去嵩高五萬里,閬風元圃積瑤華, 蓋仙人所居。」皆妄也。世多言河出崑崙者,蓋自積石 而上,望之若源於是矣。而不知星宿之源,在崑崙之 西北。東流過山之南,然後折而抵山之東北,其繞山 之三面玦玦焉,實非源於是山也。然凡水者,山之血 脈也。山高而廣,則其水必眾而鉅。崑崙至高廣者也, 而謂無一水源於其間邪?其不言之者,蓋欲破昔之 謬,著今之奇,故略之爾。

治黃河議

黃河發源具載史傳,今不敢煩瀆,姑自寧夏為始言 之。自寧夏流至延綏、山西兩界之間,兩岸皆高山石 麓,黃河流于其中,並無衝決之患。及過潼關,一入河 南之境,兩岸無山,地勢平衍,土少沙多,無所拘制而 水縱其性。兼之各處小水皆趨於河,而河道漸廣矣。 方其在於洛陽河內之境,必東之勢,未嘗拂逆,且地 「無高下之分,水無傾瀉之勢,河道雖大,衝決罕聞」,及 至入開封地界,而必東之勢,少折向南,其性已拂逆 矣。況又接南北直隸、山東地方,地勢既有高下之殊, 而小水之入於河者愈多,淤塞衝決之患,自此始矣。 此黃河之大概也。今之論黃河者,惟言其瀰漫之勢, 又以其遷徙不常,而謂之神水,遂以為不可治。此蓋 以河視河,而未嘗以理視河也。夫以河視河,則河大 而難治,以理視河,則河易而可為瀰漫之勢。蓋因夏 秋雨多,而各處之水皆歸於河,水多河小,不能容納, 遂至瀰漫,然亦不過旬日,至於春冬則鮮矣。是則瀰 漫者,不得已也。水之變也,豈其常性哉?至於所謂神 水者,尤為無據,其故「何耶?蓋以黃河之水,泥沙相半, 流之急則泥沙並行,流之緩則泥沙停積,而停積則 淤之漸矣。今日淤之,明日淤之,今歲淤之,明歲淤之」, 淤之既久,則河高而不能行。然水性就下,必於其地 勢之下者而趨焉。趨之既久,則岸面雖若堅固,水行 地下,岸之根基已浸灌疏散而不可支矣。及遇大雨, 時至連旬不晴,河水泛漲,瀰漫浩蕩,以不可支之岸 基,而遇此莫能禦之水勢傾刻奔潰,一瀉千里,遂成 河道。近日蘭陽縣父老謂黃河未徙之先數年,城中 井水已是黃水,足為證驗。故人徒見一時之遷徙,而 不見累歲之浸灌,乃以為神,無足怪也。為照河南、山 東及南北直隸臨河州縣所管地方,多不「過百里,少 則四五十里。若使各該州縣各造船隻,各置鐵扒并 尖鐵鋤,每遇淤淺即用人夫在船扒濬。若是土硬則 用尖鋤使泥沙與水並行,既無淤塞之患,自少衝決 之虞,用力甚少,成功甚多。且黃河水急湍,而泥沙則 又易起,更有船隻,則人夫不惟免涉水之苦而風雨 可蔽,宿食有所」,是修河之智而寓愛民之仁,推而言 之,其利甚博。若夫瀰漫之勢,殆不能免,所可自盡者, 則在築堤防患,不與水爭地耳。宋太祖曰:「夏后治水, 但言導河至海,隨山濬川,未聞力制湍流,廣營高岸。 自戰國專利,堙塞故道,以小防大,以私害公,九河之 制遂隳,歷代之患弗弭。」神宗曰:「後世以事治水,故常 有礙;以道」治水,無違其性可也。如能順水所向,遷徙 城邑以避之,復有何患?雖禹復生,不過如此。歐陽修 曰:「開河如放火。」又曰:「避高就下,水之本性。河流已棄 之道,自古難復。」文彥博曰:「河不出于東,則出于西,利 害一也。」今發夫修治,徙東從西,何利之有?自古治河 之說多矣,若宋二帝之見,二臣之言,可為百世法。

黃河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