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20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良肉,而縱其獵噬也。華人步卒利險阻,虜人騎兵利 平地,堅守無與追奔競逐,來則杜險使不得進,去則 閉險使不得還,衝以長戟,臨以強弩,非求勝也。譬諸 蟲豹虺蜴,何禮讓之接哉?故曰:「班固詳而未盡者此 也。」杜佑謂秦以區區關中,滅六強國,今竭萬方之財, 上奉京師,外有犬戎憑陵,陷城數百,內有兵革,未寧 三紀矣。豈制置異術,古今殊時乎?周制步百為畝,畝 百給一夫。商鞅佐秦,以為地利不盡,更以二百四十 步為畝,百畝給一夫。又以秦地曠而人寡,晉地狹而 人夥,誘三晉之人耕,而優其田宅,復及子孫,使秦人 應敵於外,非農與戰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 為農,五十人習戰,故兵強國富。其後仕宦途多,末業 日滋,今大率百人纔十人為農,餘皆習佗技。又秦、漢 鄭渠溉田四萬頃,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頃,永徽中,兩 渠灌濅不過萬「頃,大曆初減至六千畝,畝脧一斛,歲 少四五百萬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強富,不可得也。」 漢時,長安北七百里,即匈奴之地,侵掠未嘗蹔息,計 其舉國之眾,不過漢一大郡。晁錯請備障塞,故北邊 妥安。今潼關之西,隴山之東,鄜坊之南,終南之北,十 餘州之地,已數十萬家。吐蕃綿力薄材,食鮮藝拙,不 「及中國遠甚。誠能復兩渠之饒,誘農夫趣耕,擇險要, 繕城壘,屯田蓄力,河隴可復,豈唯自守而已!」至佑孫 牧亦曰:「天下無事時,大臣偷處榮逸,戰士離落,兵甲 鈍弊,車馬刓弱,天下雜然盜發,則疾驅以戰,是謂宿 敗之師。此不蒐練之過,其敗一也。百人荷戈,仰食縣 官,則挾千夫之名,大將小裨,操其餘贏,以虜壯為幸, 執兵者常少,糜食者常多,築壘未乾,公囊已虛。此不 責實之過,其敗二也。戰小勝則張皇其功,奔走獻狀 以邀賞,或一日再賜,一月累封,凱還未歌,書品已崇, 爵命極矣,田宮廣矣,金繒溢矣,子孫官矣,肯外死勤 於我哉?此賞厚之過,其敗三也。多喪兵士,顛翻大都, 則跳身而來,刺邦而」去,迴視刀鋸,菜色甚安,一歲未 更,已立於壇墀之上。此輕罰之過,其敗四也。大將將 兵柄不得專,一曰為《偃月》,一曰為《魚麗》,三軍萬夫,環 旋翔佯。駭之間,虜騎乘之,此不專任之過,其敗五 也。元和時,團兵數十萬以誅蔡,天下乾耗,四歲然後 能取之,葢五敗不去也。長慶初,盜子若孫悉來走命, 未幾而燕趙亂,引師起將,五敗益甚,不能加威於反 虜。《二牡》之論如此。廣德、建中間,吐蕃再飲馬岷江,常 以南詔為前鋒,操倍尋之戟,且戰且進,蜀兵折刃吞 鏃,不能斃一戎。戎兵日深,疫死日眾,自度不能留,輒 引去。蜀人語曰:「西戎尚可,南蠻殘我。」至韋皋,鑿青谿 道以和群蠻,使道蜀入貢,擇子弟習書筭於成都,業 成而去。習知山川要害。文宗時,大入成都,自越巂以 北八百里民畜為空,又敗卒貧民因緣掠殺,官不能 禁。自是群蠻嘗有屠蜀之心,蜀民苦於重征者,「亦欲 啟之以幸非常。歲發戍卒,不習山川之險,緩步一舍, 已呵然流汗,為將者刻薄自入,給帛則以疏易良,賦 粟以《沙參》粒,故邊卒怨望而巴蜀危憂。」孫樵謂:「宜詔 嚴、道、沈、黎、越、嶲三州度要害,募卒以守。且兵籍於州 則易役,卒出於邊則習險,相地分屯,春耕夏蠶以資 衣食,秋冬嚴壁以俟寇,歲遣廉」吏視卒之有無,則官 無餽運,吏無牟盜。此其備禦之策可施行者,著之於 篇。凡突厥、吐蕃、迴鶻以盛衰先後為次,東方、西域又 次之,跡用兵之輕重也。終之以《南蠻》,紀唐所繇亡云。

《突厥傳贊》
同前

贊曰:「隋季世,虛內以攻外,生者罷道路,死者暴原野, 天下盜賊共攻而亡之。當此時,四夷侵,中國微,而突 厥最強,控弦者號百萬。華人之失職不逞,皆往從之, 惎之,謀,導之入邊,故頡利自以為強,太古無有也。高 祖初即位,與和,因數出軍助討賊,故詭臣之,贈予不 可計。虜見利而動,又與賊連和,殺掠吏民,於是掃國」 入寇,薄渭橋,騎壒蒙京師。太宗身勒兵顯責而陰間 之,戎始內阻。不三年,縛頡利獻北闕下,霆掃風除,其 國遂墟。自《詩》《書》以來,伐暴取亂,蔑如帝神且速也,秦 漢比之,陋矣。然帝數暴,師不告勞,料敵無遁情善任 將,必其功葢,黃帝之兵也,而突厥乃以失德抗有道。 濅!衰當始興,雖運之盛衰屬于天,而其亡信有由矣。

《為喬補闕論突厥表》
陳子昂

臣某言:「臣以顓蒙,幸叨近侍,陛下不以臣不肖,特敕 臣攝侍御史,監護燕然西軍。臣自違闕庭,涉歷秋夏, 從軍邊徼,無尺寸之功。臣識闇劣,孤負聖明。然臣久 在邊隅,夙夜勤灼,莫不以蕃事為念。比按察已北突 厥離亂事跡,參驗委曲,窮問往來,竊有以得其真。莫 不自為鯨鯢,遞相吞食,流離殘餓,莫知所歸。臣誠愚」 不識事機,然竊以往古之變,考驗於今,乃知天亡凶 醜之時,是陛下收功之日。然臣聞之:難得而易失者, 時也;易遇而難見者機也。聖人所貴者,去禍於未萌。 今陛下體上聖之資,開太平之化,匈奴為中國之患, 自上代所苦久矣。今天降其災,以授陛下,萬代之業, 在于今時。臣請以秦、漢以來事跡證「明之。伏願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