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48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郎反耶』?」既醒,左右告之,廢帝大悔。公主歸,以語高祖, 高祖由是益不自安。高祖即位,公主當為皇后。天福 二年三月,有司言:「皇太妃尊號已正,請上寶冊。」太妃, 高祖庶母劉氏也。高祖以宗廟未立,謙抑未遑。七年 夏五月,高祖已病,乃詔尊太妃為皇太后,然卒不奉 冊而高祖崩,故后訖高祖世,亦無冊命。出帝天福八 年七月,冊尊皇后為皇太后。太后為人彊敏,高祖常 嚴憚之。出帝馮皇后用事,太后數訓誡之,出,帝不從, 乃及於敗。開運三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已降晉兵,遣 張彥澤先犯京師,以書遺太后,具道已降晉軍,且曰: 「吾有梳頭妮子,竊一藥囊以奔於晉,今皆在否?吾戰 陽城時,亡奚車一乘在否?」又問契丹先為晉獲者及 景延廣、桑維翰等所在。太后與帝聞彥澤至,欲自焚, 嬖臣薛超勸止之,及得德光所與書,乃滅火出上苑 中。帝召當直學士范質謂曰:「杜郎一何相負!昔先帝 起太原時,欲擇一子留守,謀之北朝皇帝。皇帝以屬 我,我素以為其所知,卿為我草奏具言之,庶幾活我 子母。」質為帝草《降表》曰:「孫男臣重貴言。頃者唐運告 終,中原失馭,數窮否極,天缺地傾。先人有田一成,有 眾一旅,兵連禍結,力屈勢孤。翁皇帝救患摧剛,興利 除害,躬擐甲胄,深入寇場。犯露蒙霜,度鴈門之險;馳 風擊電,行中冀之誅。黃鉞一麾,天下大定,勢凌宇宙, 義感神明,功成不居,遂興晉祚」,則翁皇帝有大造於 石氏也。旋天降鞠凶,先君即世。臣遵承遺旨,纂紹前 基。諒闇之初,荒迷失次,凡有軍國重事,皆「委將相大 臣。至於擅繼宗祧,既非稟命,輕發文字,輒敢抗尊,自 啟釁端,果貽赫怒,禍至神惑,運盡天亡,十萬師徒,望 風束手,億兆黎庶,延頸歸心。臣負義包羞,貪生忍恥, 自貽顛覆,上累祖宗,偷度朝昏,苟存視息。翁皇帝若 惠顧疇昔,稍霽雷霆,未賜靈誅,不絕先祀,則百口荷 更生之德,一門銜無報之恩,雖所願焉,非敢望也。臣 與太后妻馮氏於郊野面縛俟罪。」次又《為太后表》曰: 「晉室皇太后新婦李氏妾言張彥澤、傅住兒等至,伏 蒙皇帝阿翁降書安撫者,妾伏念先皇帝頃在并汾, 適逢屯難,危同累卵,急若倒懸,智勇俱窮,朝夕不保。 皇帝阿翁發自冀北,親抵河東,跋履山川,踰越險阻, 立平巨孽,遂定中原,救石氏之覆亡,立晉朝之社稷。 不幸先皇厭代,嗣子承祧,不能繼好息民,而反虧恩 辜義。兵戈屢動,駟馬難追,戚實自貽,咎將誰執?今穹 旻震怒,中外攜離,上將牽羊,六師解甲。妾舉宗負釁, 視景偷生,惶惑之中,撫問斯至。明宣恩旨,曲示含容, 慰諭丁寧,神爽飛越。豈謂已垂之命,忽蒙更生之恩, 省罪責躬,九死未報。今遣孫男延煦、延寶奉表請罪, 陳謝以聞。」德光報曰:「可無憂,管取一喫飯處。」四年正 月丁亥朔,德光入京師,帝與太后肩輿至郊外,德光 不見,館於封禪寺,遣其將崔廷勳以兵守之。其時雨 雪寒凍,皆苦饑,太后使人謂寺僧曰:「吾嘗於此飯僧 數萬,今日豈不相憫耶?」僧辭以敵意難測,不敢獻食。 帝陰祈守者,乃稍得食。辛卯,德光降帝為光祿大夫、 檢校太尉,封負義侯,遷於黃龍府。德光使人謂太后 曰:「吾聞重貴不從母教而至於此,可求自便,勿與俱 行。」太后答曰:「重貴事妾甚謹。所失者,違先君之志,絕 兩國之歡。然重貴此去,幸蒙大惠,全生保家,母不隨 子,欲何所歸!」於是太后與馮皇后、皇弟重睿、皇子延 煦、延寶等舉族從帝而北,以宮女五十、宦者三十、東 西班五十、醫官一、控鶴官四、御廚七、茶酒司三、儀鑾 司三、六,軍士二十人從衛,以騎兵三百。所經州縣皆 故晉將吏,有所供饋,不得通。路旁父老爭持羊酒為 獻,衛兵擁隔,不使見帝,皆涕泣而去。自幽州行十餘 日,過平州,出榆關,行砂磧中,饑不得食,遣宮女、從官 採木實、野蔬而食。又行七八日,至錦州,敵人迫帝與 太后拜阿保機畫像,帝不勝其辱,泣而呼曰:「薛超誤 我,不令我死!」又行五六日,過海北州,至東丹王墓,遣 延煦拜之。又行十餘日,渡遼水,至渤海國鐵州。又行 七八日,過南海府,遂至黃龍府。是歲六月,契丹國母 徙帝、太后於懷、密州,州去黃龍府西北一千五百里, 行過遼陽二百里,而國母為永康王所囚,永康王遣 帝、太后還止遼陽,稍供給之。明年四月,永康王至遼 陽,帝白衣紗帽,與太后、皇后詣帳中上謁,永康王止。 帝以常服見帝,伏地雨泣,自陳過咎。永康王使人扶 起之,與坐飲酒奏樂,而永康王帳下伶人、從官望見 故主,皆泣下,悲不自勝,爭以衣服藥餌為遺。五月,永 康王上陘,取帝所從行宦者十五人、東西班十五人 及皇子延煦而去。永康王妻兄禪奴,愛帝小女,求之, 帝辭以尚幼,永康王馳一騎取之,以賜禪奴。陘邊地 尤高涼,敵人常以五月上陘避暑,八月下陘至。八月, 永康王下陘,太后自馳至霸州,見永康王,求於漢兒 城側賜地種牧以為生。永康王以太后自從行十餘 日,遣與延煦俱還遼陽。明年,乃漢乾祐二年,其二月, 徙帝、太后於建州,自遼陽東南行千二百里至建州, 節度使趙延暉避正寢以館之。去建州數十里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