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4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仗,從武成還都,諸貴戚等競要之,其所往處,一坐盡 傾。歸彥既地居將相,志意盈滿,發言陵侮,旁若無人。 議者以威權震主,必為禍亂。上亦尋以前翻覆之跡, 漸忌之。高元海、畢義雲、高乾和等咸數言其短。上幸 歸彥家,召魏收對御作詔草,欲加右丞相。收謂元海 曰:「至尊以右丞相登位,今為歸彥,威名太盛,故出之, 豈可復加此號。」乃拜太宰、冀州刺史。即乾和繕寫書 日,仍敕門司不聽輒入內。時歸彥在家縱酒,經宿不 知。至明欲參至門,知之,大驚而退。及通名謝,敕令早 發,別賜錢帛,鼓吹醫藥,事事周備。又敕武職督將,悉 送至青陽宮,拜而退,莫敢共語,唯與趙郡王叡久語, 時無聞者。至州,不自安,謀逆,欲待受調訖,班賜軍士 望車駕如晉陽,乘虛入鄴,為其郎中令呂思禮所告, 詔平原王段韶襲之。歸彥舊於南境置私驛,聞軍將 逼報之,便嬰城拒守。先是,冀州長史宇文仲鸞、司馬 李祖挹、別駕陳季璩、中從事房子弼、長樂郡守尉普 興等疑歸彥有異,使連名密啟,歸彥追而獲之,遂收 禁仲鸞等五人,仍並不從,皆殺之。軍已逼城,歸彥登 城大叫云:「孝昭皇帝初崩,六軍百萬眾,悉由臣手,投 身向鄴,迎陛下。當時不反,今日豈有異心?」正恨高元 海、畢義雲、高乾和誑惑聖上,疾忌忠良,但為殺此三 人,即臨城自刎。其後城破,單騎北走,至交津見獲,鎖 送鄴。帝令趙郡王叡私問其故,歸彥曰:「使黃頷小兒 牽挽我,何可不反?」曰:「誰耶?」歸彥曰:「元海、乾和豈是朝 廷老宿?如趙家老公時,又詎懷怨。」於是帝又使讓焉, 對曰:「高元海受畢義雲宅,用作本州刺史,給後部鼓 吹。臣為藩王太宰,仍不得鼓吹,正殺元海、義雲而已。」 上令都督劉桃枝牽入,歸彥猶作前語望活。帝命議 其罪,皆云不可赦。乃載以露車,銜枚面縛劉桃枝臨 之,以刃,擊鼓隨之,并子孫十五人皆棄市,贈仁州刺 史。魏時山崩,得石角二,藏在武庫。文宣入庫,賜從臣 兵器,特以二石角與歸彥,謂曰:「爾事常山不得反,事 長廣得反,反時將此角嚇漢。」歸彥額骨三道,著幘不 安。文宣嘗見之,怒,使以馬鞭擊其額,血被面,曰:「爾反 時,當以此骨嚇漢。」其言反竟驗云。

南趙郡王叡 南趙郡王整信 陳留文恭王

惠寶

按《北齊書趙郡王傳》:趙郡王琛子叡,嗣父爵。叡小名 須拔,生三旬而孤,聰慧夙成,特為高祖所愛,養於宮 中,令游孃母之,恩異諸子。魏興和中,襲爵南趙郡公。 至四歲,未嘗識母,其母則魏華陽公主也。有鄭氏者, 叡母之從母姊妹之女,戲語叡曰:「汝是我姨兒,何因 倒親游氏?」叡因問訪,遂精神不怡。高祖甚以為怪,疑 其感疾,欲命醫看之。叡對曰:「兒無患苦,但聞有所生, 欲得暫見。」高祖驚曰:「誰向汝道耶?」叡具陳本末。高祖 命元夫人令就宮與叡相見,叡前跪拜,因抱頭大哭。 高祖甚以悲傷。語平秦王曰:「此兒天生至孝,我兒子 無有及者。」遂為休務一日。叡初讀《孝經》,至資於事父, 輒流涕歔欷。十歲喪母,高祖親送叡至領軍府,為叡 發喪,舉聲殞絕,哀感左右,三日水漿不入口。高祖與 武明婁皇后慇懃敦譬,方漸順旨,居喪盡禮,持佛像 長齋,至於骨立,杖而後起。高祖令常山王共臥起,日 夜說喻之,并敕左右不聽進水。雖絕清漱,午後輒不 肯食,由是高祖食必喚叡同案,其見愍惜如此。高祖 崩,哭泣歐血。及壯,將為婚娶,而貌有戚容。世宗謂之 曰:「我為爾娶鄭述祖女,門閥甚高,汝何所嫌,而精神 不樂?」叡對曰:「自痛孤遺,常深膝下之慕。方從婚冠,彌 用感切。」言未卒,嗚咽不自勝。世宗為之憫然,勵之勤 學,常夜久方罷。武定末,除太子庶子。顯祖受禪,進封 爵為南趙郡王,邑一千二百戶,遷散騎常侍。叡身長 七尺,容儀甚偉,閑習吏職,有知人之鑒。二年,出為定 州刺史,加撫軍將軍、六州大都督,時年十七。叡留心 庶事,糾擿姦非,勸課農桑,接禮民儁,所部大治,稱為 良牧。三年,加儀同三司。六年,詔叡領山東兵數萬,監 築長城。於時盛夏六月,叡在途中,屏除蓋扇,親與軍 人同其勞苦。而定州先有冰室,每歲藏冰。長史宋欽 道以叡冒犯暑熱,遂遣轝冰,倍道追送。正直日中停 軍,炎赫尤甚,人皆不堪。而送冰者至,咸謂得冰一時 之要。叡乃對之歎息云:「三軍之人,皆飲溫水,吾以何 義,獨進寒冰?非追名古將,實情所不忍。」遂至消液,竟 不一嘗。兵人感悅,遐邇稱歎。先是,役徒罷作,任其自 返,丁壯之輩,各自先歸;羸「弱之徒,棄在山北,加以饑 病,多致僵殞。」叡於是親帥所部,與之俱還,配合州鄉, 部分營伍,督帥監領,彊弱相持,遇善水草,即為停頓, 分有餘贍,不足賴以全者,十三四焉。七年,詔以本官 都督滄、瀛、幽、安平、東燕六州諸軍事、滄州刺史。八年, 徵叡赴鄴,仍除北朔州刺史,都督北燕、北蔚、北恒三 州,及厙推以西,黃河以東,長城諸鎮諸軍事。叡慰撫 新遷,量置烽戍,內防外禦,備有條法,大為兵民所安。 有無水之處,禱而掘井,鍬鍤裁下,泉源湧出,至今號 曰「趙郡王泉。」九年,車駕幸樓煩,叡朝於行宮,仍從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