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40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戍,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 囚?曰:「頡遇王子弱焉。」戍怒,抽戈逐王子圍,弗及。楚人 以皇頡歸。

二十九年,鄭伯有使公孫黑如《楚,辭》曰:「楚、鄭方惡,而 使余往,是殺余也。」伯有曰:「世行也。」子晳曰:「可則往,難 則已,何世之有?」伯有將強使之。子晳怒,將伐伯有氏, 大夫和之。十二月己巳,鄭大夫盟於伯有氏。裨諶曰: 「是盟也,其與幾何?《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今是長 亂之道也,禍未歇也,必三年而後能紓。」

三十年,子產相鄭伯以如晉,叔向問鄭國之政焉。對 曰:「吾得見與否,在此歲也。駟、良方爭,未知所成。若有 所成,吾得見,乃可知也。」叔向曰:「不既和矣乎?」對曰:「伯 有侈而愎。子晳好在人上,莫能相下也。雖其和也,猶 相積惡也,惡至無日矣。」

昭公八年七月甲戌,齊子尾卒。子旗欲治其室,丁丑, 殺梁嬰。八月庚戌,逐子成。子工、子車,皆來奔,而立子 良氏之宰。其臣曰:「孺子長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授 甲將攻之。陳桓子善於子尾,亦授甲將助之。或告子 旗,子旗不信,則數人告,將往,又數人告於道,遂如陳 氏。桓子將出矣,聞之而還,游服而逆之,請命。對曰:「聞 彊氏授甲,將攻子。子聞諸?曰:『弗聞,子盍亦授甲』。」無宇 請從。子旗曰:「『子胡然?彼孺子也,吾誨之,猶懼其不濟; 吾又寵秩之,其若先人何』?子盍謂之《周書》曰:『惠不惠, 茂不茂』,康叔所以服弘大也。」桓子稽顙曰:「頃靈福子, 吾猶有望。」遂和如初。

十四年,晉邢侯與雍子爭鄐田,久而無成士。景伯如 楚,叔魚攝理。韓宣子命斷舊獄,罪在雍子。雍子納其 女於叔魚,叔魚蔽罪邢侯。邢侯怒,殺叔魚、雍子於朝。 宣子問其罪於叔向。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 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賂以買直,鮒也」;鬻獄,邢侯專殺, 其罪一也。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 「忌為賊。《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請從之。」乃施 邢侯,而尸雍子與叔魚於市。

定公元年,孟懿子會城成周,庚寅,栽宋。仲幾不受功, 曰:「滕、薛郳吾役也。」薛宰曰:「宋為無道,絕我小國於周, 以我適楚,故我常從宋。」晉文公為《踐土之盟》,曰:「凡我 同盟,各復舊職,若從踐土,若從宋,亦唯命。」仲幾曰:「踐 土固然。」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 仲遷於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若復舊職,將承王 官,何故以役諸侯?」仲幾曰:「三代各異物,薛焉得有舊? 為宋役,亦其職也。」士彌牟曰:「晉之從政者新,子姑受 功歸吾視諸故府。」仲幾曰:「縱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 諸乎?」士伯怒謂韓簡子曰:「薛徵於人,宋徵於鬼,宋罪 大矣,且己無辭而抑我以神,誣我也。啟寵納侮,其此 之謂矣。必以仲幾為戮。」乃執仲幾以歸。三月,歸諸京 師。

四年,劉文公合諸侯於召陵,將會,衛子行敬子言於 靈公曰:「會同難,嘖,有煩言,莫之治也。其使祝佗從。」 《嘖》,至也。煩言忿爭。

五年,鬥辛聞吳人之爭宮也,曰:「吾聞之,不讓則不和, 不和不可以遠征。吳爭於楚必有亂,有亂則必歸,焉 能定楚?」

九年春,宋公使樂大心盟於晉,且逆樂祁之尸。辭偽 有疾。乃使向巢如晉盟,且逆子梁之尸。子明謂桐門 右師,出曰:「吾猶衰絰,而子擊鐘,何也?」右師曰:「喪不在 此故也。」既而告人曰:「已衰絰而生子,余何故舍鍾?」子 明聞之,怒言於公曰:「右師將不利戴氏,不肯適晉,將 作亂也。不然,無疾。」乃逐桐門右師。

《吳越春秋》:伍子胥如吳時,遇專諸於途。專諸方與人 鬥,將就之,適其怒,有萬人之氣,其妻一呼即還。子胥 怪而問其狀,專諸曰:「夫屈一人之下,必伸萬人之上。」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去陳,過蒲,會公叔氏以蒲叛,蒲 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有勇力,謂曰:「昔從夫子 遇難於匡,今遇難於此,命也。吾寧鬥而死。」鬥甚疾,蒲 人懼,謂孔子曰:「苟無適衛,吾出子。」

《左傳哀公十三年》:秋七月辛丑盟,吳、晉爭先。吳人曰: 「於周室,我為長。」晉人曰:「於姬姓,我為伯。」趙鞅呼司馬 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 死之,長幼必可知也。」對曰:「請姑視之。」反曰:「肉食者無 墨。今吳王有墨,國勝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輕,不忍久, 請少待之。」乃先晉人。

《胡非子》胡非子修墨以教。有屈將子甚勇,聞墨者非 鬥帶劍危冠,往見胡非子,劫而問之曰:「將聞先生非 鬥而好勇,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胡非子為言五勇,屈 將子悅服。

《呂氏春秋》:「楚之邊邑名曰卑梁。其處女爭桑於境上, 戲而傷卑梁之女。卑梁人以讓吳人,吳人應不恭,怒 而殺之。吳人往報之,盡屠其家。於是吳、楚大爭。」 《韓非子內儲說上篇》:「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代齊、 荊,而惠施欲以齊、荊偃兵,二人爭之。群臣左右皆為 張子言,而以攻齊、荊為利,而莫為惠子言。王果聽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