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40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復讎奈何?」曰:「父不受誅,子復讎,可也」;父受誅,子復讎,

推刃之道也。復讎不除害,朋友相衛而不相迿,古之 道也。

禮記

《曲禮》

父之讎,弗與共戴天。兄弟之讎,不反兵。交遊之讎,不 同國。

陳注不反兵,謂常以殺之之兵器自隨也。呂氏曰:「殺人者死,古今之達刑也。殺之而義則無罪,故令勿讎,調人之職是也。殺而不義,則殺者當死,宜告於有司而殺之,士師之職是也。」二者皆無事乎復讎也。然復讎之文,雜見於經傳,考其所以,必其人勢盛緩則不能執,故遇則殺之,不暇告有司也。父者子之天,不能復父讎,仰無以視乎皇天矣。報之之意,誓不與讎俱生,此所以弗共戴天也。大全馬氏曰:「先王以恩論情,以情合義。其恩大者其情厚;其情厚者其義隆。是故父也、兄弟也,交遊也,其為讎則一,而所以報之者不同。或弗共戴天,將死之,而恥與之俱生也;或不反兵,將執殺之,而為之從也;或不同國,將遠之,而惡其比也。嗚呼!聖人不能使之世無讎,亦不能使之釋讎而不報,惟稱其情義而已。」若夫《公羊》論九世之讎,則禮失於太過,而所報非所敵矣。漢之時,孝子見讎而不敢復,則法失於太嚴,而孝悌之情無所伸,非《曲禮》之道也。顧氏曰:「二《禮》載復讎事,向頗疑之。治平盛世,井井有綱紀,安有私相報讎之事?然天下事亦不可知,四海至廣,事變萬端,豈可以一律論?成周所以存此一條,亦是沿」人之情。如父母出於道,而忽被強寇劫盜殺害,其子豈容?但己在旁,必力鬥與之俱死;不在旁,必尋探殺之而後已。此乃人子之至痛,追思殆不欲生。縱彼在窮荒絕域,亦必欲尋殺之,以雪父母之冤,故不與共戴天也。「不共戴天」者,不使之偷生,俾與我共戴天也。然又看輕重如何,讎!亦非一端。如父母因事被人擠陷,為人子者亦當平心自反,不可專以報復為事。或被人挾王命以矯殺,雖人子之至恨,然城狐社鼠,不可動搖,又當為之飲恨,而不容以必報為心也。凡此之類,皆宜隨事斟酌。儻不顧事之曲直,勢之可否,各挾復讎之議,以相搆害,則是刑戮之民,大亂之道也。

《檀弓》

子夏問於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寢苫 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諸市朝,不反兵而鬥。曰: 「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與共國,銜君命而 使,雖遇之,不鬥。」曰:「請問居從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 「不為魁。主人能,則執兵而陪其後。」

《表記》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 下之利也。」子曰:「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 民有所懲。《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太甲曰:『民非后 無,能胥以寧;后非民無,以辟四方』。」子曰:「以德報怨,則 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

大戴禮

《曾子制言》

父母之讎,不與同生;兄弟之讎,不與聚國;朋友之讎, 不與聚鄉;族人之讎,不與聚鄰。

劉向說苑

《復恩》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夫施德者貴不德,受恩者尚 必報。是故臣勞勤以為君,而不求其賞,君持施以牧 下,而無所德。故《易》曰:『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 也。君臣相與以市道接,君懸祿以待之,臣竭力以報 之。逮臣有不測之功,則主加之以重賞;如主有超異 之恩,則臣必死以復之』。」孔子曰:「北方有獸,其名曰蟩, 前足鼠,後足兔。」是獸也甚矣,其愛蛩蛩巨虛也,食得 甘草,必齧以遺蛩蛩巨虛。蛩蛩巨虛見人將來,必負 蟩以走。蟩非性之愛蛩蛩巨虛也,為其假足之故也。 二獸者,亦非性之愛蟩也,為其得甘草而遺之故也。 夫禽獸昆蟲,猶知比假而相有報也,況於士君子之 欲興名利於天下者乎?夫臣不復君之恩,而苟營其 私門,禍之原也。君不能報臣之功,而憚刑賞者,亦亂 之基也。夫禍亂之原基,由不報恩生矣。

荀悅申鑒

《時事》

或問:「復讎,古義也。」曰:「縱復讎,可乎?」曰:「不可。」曰:「然則如 之何?」曰:「有縱有禁,有生有殺,制之以義,斷之以法,是 謂義法並立。」曰:「何謂也?」曰:「依古復讎之科,使父讎避 諸異州千里;兄弟之讎,避諸異郡五百里;從父從兄 弟之讎,避諸異縣百里。弗避而報者,無罪,避而報之 殺。犯王禁者,罪也;復讎者,義也。以義報罪,從王制,順」 也;「犯制」,逆也。以逆順生殺之。凡以公命行止者,不為 弗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