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40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公之斯追子濯孺子,抽矢扣輪,去其鏃發,乘矢而後 反是也。夫公義私恩不兩全,猶當以道權其輕重,奈 何無故而廢之哉!雖然,逄蒙殺羿,《孟子》以為「是亦羿 有罪焉。」以此言之,德裕之薦敏中,亦不得為無罪也。

《戊午黨議序》
朱熹

君臣父子之大倫,天之經,地之義,而所謂民彝也。故 臣之於君,子之於父,生則敬事之,死則哀送之,所以 致其忠孝之誠者,無所不用其極,而非虛加之也。以 為不如是則無以盡乎吾心云爾。然則其有君父不 幸而罹於橫逆之故,則夫為臣子所以痛憤怨疾而 求為之必報其讎者,其志豈有窮哉!故《禮記》有曰:「君 父之讎,不與共戴天;寢苫枕戈,不與共天下也。」而為 之說曰:「復讎者可盡五世。」則又明夫雖不當其臣子 之身,而苟未及五世之外,則猶在乎必報之域也。雖 然,此特庶人之事耳。若夫有天下者,承萬世無疆之 統,則亦有萬世必報之讎。非若庶民五世,則自高祖 以至元孫,親盡服窮而遂已也。國家靖康之禍,二帝 北狩而不還,臣子之所痛憤怨疾,雖萬世而必報其 讎者,蓋有在矣。太上皇帝受命中興,誓雪父兄之辱, 雖其間亦或有姦謀之所前卻,而聖志益堅。至於紹 興之初,賢才並用,綱舉目張,諸將之兵屢以捷報,恢 復之勢,蓋已什八九成矣。鹵人於是始設和親之義 以沮吾計,而宰相秦檜歸自鹵庭,力主其事。當此之 時,人倫尚明,人心尚正,天下之人無賢愚,無貴賤,交 口合辭以為不可,獨士大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數 輩起而和之,清議不容,詬罵唾斥,欲食其肉而寢處 其皮,則其於檜可知矣。而檜乃獨以梓宮長樂藉口, 攘卻眾謀,熒惑主聽,然後所謂和議者翕然以定而 不可破。自是以來二十餘年,國家忘讎敵之鹵,而懷 宴安之樂,檜亦因是藉外權以專寵利,竊主柄以遂 姦謀。而向者冒犯清議、希意迎合之人,無不夤緣驟 至通顯,或乃踵檜用事,而君臣父子之大倫,天之經, 地之義,所謂「民彝」者,不復聞於縉紳之間矣。士大夫 狃於積衰之俗,徒見當時國家息事,而檜與其徒皆 享成功,無後患,顧以忘讎忍辱為事理之當然。主議 者慕為檜,游談者慕其徒,一雄倡之,百雌和之。癸未 之議,發言盈庭,其曰《鹵世讎》不可和者,尚書張公闡、 左史胡公銓而止耳。自餘蓋亦有謂不可和者,而其 為說,不出乎利害之間。又其餘則雖平時號賢大夫, 慨然有六千里為讎人役之歎者。一旦進而立乎廟 堂之上,顧乃惘然,如醉如幻,而忘其疇昔之言。厥或 告之曰:「此處士之大言耳。」嗚呼!秦檜之罪,所以上通 於天,萬死而不足以贖者,正以其始則倡邪謀以誤 國,中則挾鹵勢以要君,使人倫不明,人心不正,則末 流之弊遺君後親,至於如此之極也。夫惟三綱不立, 是以眾志「無所統繫,而上之人亦無所憑藉以為安, 斯乃有識之士所以長慮卻顧而凜然以寒心者。而 說者猶日姑以眾議之從違而卜事理之可否」,則今 日士大夫是和者之多,蓋不下前日;非和者之眾也, 獨安得以前日之不可而害今日之可哉?嗚呼!是未 知前日人倫之明,而今日人倫之不明,前日人心之 正,而今日人心之不正也。且若必以人之眾寡為勝 負,則夫所謂士大夫是和之多者,又孰若六軍萬姓 之多邪?六軍萬姓之言,則是二公之言而已。蓋君臣 父子之大倫,天之經,地之義,而所謂「民彝」者,其於世 也有明晦,其在人也無存亡。是以雖當頹壞廢弛之 餘,邪議四起,無復忌憚,而不能斬伐銷鑠使之無也。 奈何不聽於此,顧反決得失於前日所謂「頑鈍、嗜利 無恥者之餘謀,此已墜之三綱所以不能復振,已隳 之萬事所以未能復理,而上之人亦未能有所憑藉, 以成安強之勢也。」今南北交驩,中外無事,迂愚左見, 所謂「萬世必報之讎」者,固無所復發其口矣。竊伏世 間,不勝憤歎!因讀魏元履所以序次《戊午黨議》,為之 慨然流涕,蓋傷其禍殃之自始也。懷不能已,姑論其 始終梗概如此,以發明元履所以序次之意,并以達 草野孤臣畢義願忠之誠。當國者儻有採取,則猶足 以裨廟謨之萬一,而非區區之所敢望者也。

恩讎部藝文二

《秦女休行》
魏·左延年

步出上西門,遙望秦氏廬。秦氏有好女,自名為女休。 休年十四五,為宗行報讎。左執白楊刃,右據《宛魯》矛。 讎家便東南,仆僵秦女休。女休西上山。上山四五里, 關吏呵問女休,女休前置詞:「平生為燕王婦,於今為 詔獄囚。平生衣參差,當今無領襦。明知殺人當死,兄 言怏怏,弟言無道憂。女休堅詞為宗,報讎死不疑。殺」 人都市中,徼我都巷西。《丞卿羅》,東向坐,《女休》悽悽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