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59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等,計無所出。適尚書員外郎宋齊愈至自外,眾問金 人意所主,齊愈書「張邦昌」三字示之,遂定議以邦昌 治國事。金人奉冊寶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冊即偽位, 僭號大楚。二帝北遷,金師既還,邦昌降手書赦天下。 呂好問謂邦昌曰:「人情歸公者,劫於金人之威耳。金 人既去,能復有今日乎?康王居外久,眾所歸心,曷不 推戴之?」又謂曰:「為今計,當迎元祐皇后,請康王早正 大位,庶獲保全。」監察御史馬伸亦請奉迎康王,邦昌 從之,降手書請元祐「皇后垂簾聽政,以俟復辟。」書既 下,中外大悅。太后御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邦昌以 太宰退處內東門資善堂。王即皇帝位,相李綱。徙邦 昌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封同安郡王。綱上書極論邦 昌,責授昭化軍節度使、潭州安置,賜死。

張俊

按《宋史張俊傳》:「俊字伯英,鳳翔府成紀縣人。好騎射, 負才氣,起於諸盜。年十六,為三陽弓箭手。宣和初,授 承信郎,進武德郎。靖康元年,以守東明縣功,轉武功 大夫。金人圍汴京,高宗時為兵馬大元帥,俊勒兵從 信德守臣梁揚祖勤王。高宗見俊英偉,擢元帥府後 軍統制,累功轉滎州刺史。建炎元年,劇賊李昱據兗」 州,命俊為都統制討之,賊遂殲,進桂州團練使。高宗 以俊忠勞日積,遷拱衛大夫。既而汴京破,二帝北遷, 俊懇辭勸進。高宗即位二年,升秦鳳路馬步軍副總 管,進武寧軍承宣使。帝如揚州,召諸將議恢復,俊曰: 「今敵勢方張,宜且南渡。」帝如臨安,拜鎮西軍節度使、 御前右軍都統制,尋為浙東制置使。江、浙群盜蜂起, 授俊兩浙西路、江南東路制置使,除檢校少保、定江 昭慶軍節度使。浙西群盜悉平,改江南招討使。紹興 元年,改江淮路,拜太尉。四年,金人入侵,以俊為兩浙 西路、江南東路宣撫使,改淮西宣撫使。瀕江相拒,逾 月,敵不得入。五年,劉麟入寇,俊與楊沂中合兵拒于 泗州。六年,改崇信、奉寧軍節度使。八年,金人請寢兵, 許之。賜俊「安民靖難」功臣,拜少傅,進少師,封濟國公。 十一年,加太傅,封廣國公,尋進益國公。十二年,以殿 中侍御史江邈論之,罷為鎮洮、寧武、奉寧軍節度使, 充醴泉觀使,進封清河郡王。十六年,改鎮靜江、寧武、 靜海軍。二十一年,拜太師。南渡後,俊握兵最早,屢立 戰功,與韓世忠、劉錡、岳飛並為名將,世稱「張、韓、劉、岳。」 然濠、壽之役,俊與錡有隙,獨以楊沂中為腹心,故有 濠梁之劫。岳飛冤獄,韓世忠救之,俊獨助檜成其事, 心術之殊也遠哉!二十四年六月薨,封循王。子五人: 子琦,子厚,子顏,子正,子仁。

張運

按《宋史張運傳》,「運字南仲,信之貴溪人,唐宰相文瓘 之後。父貫,右通直郎。運登宣和三年進士,賜同上舍 出身,調桂陽監監山縣丞。紹興五年,通判鼎州。丁母 及父憂,服除,起知桂陽監,五月而境內稱治。入對,除 知達州,召為度支郎中,遷軍器監,尋改大理少卿。明 於治獄,獄為之空。拜刑部侍郎,會金人渝盟,特遷戶」 部侍郎以專餽餉。陳康伯議遣李寶自四明控制海 道,眾論紛紜,運直入贊決,金人果敗走。孝宗受禪,運 請老,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疾卒。

張致遠

按《宋史張致遠傳》:「致遠,字子猷,南劍州沙縣人。宣和 三年,中進士第,擢樞密院計議官,謁告歸。參知政事 蓋庾為福州宣撫使討賊,韓世忠副之,辟致遠為隨 軍機宜文字。賊平,除兩浙轉運判官,改廣東轉運判 官。紹興四年,除殿中侍御史。五年,除戶部侍郎,進吏 部,除給事中。尋以老母丐外,以顯謨閣待制知台州。」 朝廷以「海寇」鄭廣未平,改知福州。八年,再召為給事 中,出知廣州。尋以顯謨閣待制致仕,十七年,卒。致遠 鯁亮有學識,歷臺省、侍從,言論風旨,皆卓然可觀。

張卲

按《宋史張卲傳》:「卲字才彥,烏江人。登宣和三年上舍 第。建炎元年,為衢州司刑曹事。三年,金人南侵,詔求 可至軍前者,卲慨然請行,轉五官,假禮部尚書,充通 問使。見左監軍撻攬,命卲拜。卲曰:『監軍與卲為南北 從臣,無相拜禮』。撻攬怒,送密州,囚于祚山。砦明年,又 送卲于劉豫,卲見劉豫,長揖而已,又呼為殿院。豫怒」, 械置于獄。久之,復送于金,拘之燕山僧寺。後金大赦, 許宋使者自便還鄉。十三年,得陞祕閣修撰,主管佑 神觀。左司諫詹大方論其奉使無成,改台州崇道觀。 十九年,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知池 州,再奉祠,卒。子孝覽、孝曾、孝忠。孝曾後亦以出使歿 于金。

張嵲

按《宋史張嵲傳》:「嵲字巨山,襄陽人。宣和三年,上舍選 中第,調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刑曹。劉子羽薦于川 陜宣撫使張浚,辟利州路幹辦公事,以母病去官。紹 興五年,召除祕書省正字,再遷著作郎。既而以何掄 刊改《神宗實錄》得罪,語連嵲,出為福建路轉運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