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59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尚友錄》:「巨,武進人。嘉祐中,舉明經。少從胡瑗遊,與 蔣之奇、胡宗愈丁隙為四友。以薦充國子監直講。王 安石新經行,巨即引去,時論高之。有文集四十卷,《易 解》十卷。」

張載

按《宋史張載傳》:「載字子厚,長安人。舉進士,為祁州司 法參軍,雲巖令。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熙寧初,御史 中丞呂公著言其有古學,召為崇文院校書。移疾屏 居南山下。其學尊禮貴德,樂天安命,以《易》為宗,以《中 庸》為體,以孔、孟為法。呂大防薦之,詔知太常禮院。與 有司議禮不合,復以疾歸,中道疾卒。載學古力行,為」 關中士人宗師,世稱為「橫渠先生。」嘉定十二年,賜諡 曰「明公。」淳熙元年,封郿伯,從祀孔子廟庭。

張戩

按《宋史張載傳》:「載弟戩,字天祺,起進士,調閿鄉主簿, 知金堂縣。誠心愛人,養老恤窮,民化其德,所至訟獄 日少。熙寧初,為監察御史裏行,累章論王安石亂法, 出知公安縣,徙監司竹監,至舉家不食筍,常愛用一 卒,及見其人盜筍,籜治之無少貸。罪已正,待之復如 初,略不介意。其德量如此,卒于官。」

張擇行

按《宋史張擇行傳》:「擇行,字行先,青州益都人。進士起 家,歷北海、臨沂主簿。自宣州觀察推官為大理寺丞, 除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改言事御史、右司諫,遷侍 御史知雜事,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累遷吏部員外 郎。因中風不能語,除戶部郎中、集賢殿修撰,提舉兗 州仙源縣景靈宮,踰年而卒。」

張茂則

按《宋史張茂則傳》:「茂則字平甫,開封人。初補小黃門, 五遷至西頭供奉官,幹當內東門,遷領御藥院。懇求 補外,轉宮苑使、果州團練使,為永興路兵馬鈐轄,入 為內侍押班,再遷副都知。熙寧初,進入內都知。哲宗 即位,遷寧國軍留後,加兩省都都知,卒。茂則性儉素, 食不重味,衣裘累十數年不易。紹聖論元祐人以茂 則常預任使」,追貶左監門衛將軍。崇寧中入黨籍。

張敦禮

按《宋史張敦禮傳》:敦禮,熙寧元年選尚英宗女祁國 長公主,授左衛將軍、駙馬都尉,遷密州觀察使。元祐 初,疏言:「變法易令,始於王安石,成於蔡確。近者退確, 進司馬光。以臣觀之,所得多矣。」進武勝軍留後。徽宗 立,進保信軍留後。崇寧初,拜寧遠軍節度使。諫官王 能甫言敦禮詆毀盛德,乃奪節為集慶軍留後。大觀 初,復節度寧遠軍,徙雄武,卒。

張頡

按《宋史張頡傳》:「頡字仲舉,其先金陵人,徙鼎州桃源。 第進士,調江陵推官,累遷廣東轉運使。熙寧中,擢江 淮制置發運副使,改知荊南,復徙廣西轉運使。坐捽 罵參軍沈竦,罷歸。未幾,以直集賢院知齊、滄二州,進 直龍圖閣,知桂州、均州。哲宗立,還故職,知鳳翔、廣州, 召為戶部侍郎。頡所歷以嚴致理,而深文狡獪,出為」 河北都轉運使,徙知瀛州,復徙知荊南,至都門暴卒。

張問

按《宋史張問傳》:「問字昌言,襄陽人也。進士,起家通判 大名府,擢提點河北刑獄,徙江東、淮南轉運使,復為 河北轉運使,入為度支副使,拜集賢殿修撰、河東轉 運使。坐誤軍須,貶知光化軍。熙寧末,知滄州。自新法 行,問獨不阿時好。歷知河陽、潞州。元祐初,為祕書監、 給事中,累官正議大夫,卒。」

張伯端

按《尚友錄》:伯端,天台人,少好學,神宗熙寧間遊蜀,遇 劉海蟬,授金液還丹火候之訣,乃改名用成,字平叔, 號紫陽。嘗與一禪師善,約同瞑目出神,往揚州觀瓊 花。紫陽曰:「可折一枝為記。」禪師曰:「諾。」及歸,紫陽出花 示弟子把翫,禪師手袖皆空。弟子等問其故,紫陽曰: 「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謂之陽神;彼不兼修,命謂之 『陰神』」,陰神不能動物。英宗治平間,訪扶風馬處厚於 河東,以所著《悟真篇》授處厚曰:「願公流布此書,當有 因書而會意者。」元豐元年夏,趺坐而化,年九十九。

張哿

按《萬姓統譜》,「哿初名駕,字安時,沙縣人。熙寧九年登 第,徽宗朝宗子博士,改太常博士。賜對,擢監察御史, 徙工部員外郎、知興化軍。召還,再除知信州,以工部 郎中知廣濟軍,卒。」

張詵

按《宋史張詵傳》:「詵字樞言,建州浦城人。第進士,通判 越州,知襄邑縣,擢夔路轉運判官,錄辟土之功,加直 集賢院,改陝西轉運副使,遷天章閣待制,知熙州。元 豐初,加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徙杭州。累官正議 大夫,卒。詵性孝友,廉于財,不殖田業。」

張璪

按《宋史張璪傳》:「璪初名琥,字邃明,滁州全椒人,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