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聲欬嗽,脈雖弦緊而不甚數,或兼和緩等證,則雖 病至一兩月,而邪有不解,病終不退者,本非勞損,毋 誤治也。」若寒熱往來不止者,宜一、二、三、四、五,柴胡飲 酌宜用之,或正柴胡飲亦可。若兼欬嗽者。柴陳煎。若 脾腎氣虛而兼欬嗽者。金水六君煎。或邪有未解而 兼寒熱者。仍加柴胡。

《虛損危候》

凡虛損既成,不補將何以復?而有不能服人參、熟地 及諸補之藥者,此為虛,不受補,何以望生?若勞損吐 血、失血之後,嗽不能止,而痰多甚者,此以脾肺虛極, 飲食無能化血,而隨食成痰,此雖非血而實血之類 也。《經》曰:「白血出者死。」故凡痰之最多最濁者,不可治。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其有不得左右眠,而認邊難轉 者。此其陰陽之氣。有所偏竭而然。多不可治。

凡病虛損者,原無外邪,所以病雖至困,終不憒亂。其 有患虛證,別無邪熱,而譫妄失倫者,此心臟之敗,神 去之兆也,必死。

勞嗽喑啞,聲不能出,或喘急氣促者,此肺臟之敗也, 必死。

勞損肌肉脫盡者,此脾臟之敗也,必死。

筋為疲極之本。凡病虛損者,多有筋骨疼痛。若痛有 至極不可忍者,乃血竭不能榮筋,此肝臟之敗也,必 死。

勞損既久,再及大便,泄瀉不能禁止者,此腎臟之敗 也,必死。

《論難經損證》

按:《難經》上損下損之說,其義極精,然有未盡者,猶宜 悉也。蓋凡思慮勞倦,外感等證則傷陽,傷於陽者,病 必自上而下也;色慾醉飽,內傷等證則傷陰,傷於陰 者,病必自下而上也。如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 得隱曲,女子不月之類」,此即自上而下者也。又經曰: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 無氣,無氣則死矣。此即自下而上者也。蓋自上而下 者,先傷乎氣,故一損損於肺,則病在聲息膚腠;二損 損於心,則病在血脈顏色;三損損於胃,則病在飲食 不調;四損損於肝,則痛為瘈瘲疼痛;五損損於腎,則 病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傷於陽,而後及乎陰,陽竭 於下,則孤陰無以獨存,不可為也;自下而上者,先傷 乎精。故一損損於腎,則病為泉源乾涸;二損損於肝, 則病為血動筋枯;三損損於脾,則痛為痰涎壅盛;四 損損於心,則病為神魂失守;五損損於肺,則病為喘 急短氣。此先傷乎陰,而後及乎陽,陰竭於上,則孤陽 無以獨生,不可為也。故曰:「心肺損而神衰,肝腎虛而 形敝,脾胃損而食飲」不歸血氣,凡明哲之士,則當察 所由而預防其漸,又何虛損之可慮。若待源流俱竭, 而後歸罪於藥之不效,醫之不良,此其愚也亦甚矣。

方一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仲景下同

桂枝, 芍藥,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甘草二兩。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天雄散

天雄、炮 龍骨各三兩, 白朮八兩, 桂枝六兩

右四味,杵為散。酒服半錢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薯蕷丸

薯蕷三十分, 人參、 阿膠各七分, 乾地黃、 當歸、 桂枝、 麯 豆、黃卷各十分, 麥門冬、 防風、 芎藭、 芍藥、 白朮、 杏仁各六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大棗百枚,為膏, 乾薑三分, 白蘞二分, 甘草二十八分。

右二十一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酸棗湯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 白茯苓

芎藭各二兩。深師有生薑二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大黃䗪蟲丸

大黃蒸,十分 乾地黃十兩 黃芩二兩 桃仁 杏仁 蝱蟲 蠐螬各一升 白芍藥四兩 甘草三兩 乾漆一兩 水蛭百枚, 䗪蟲半升

右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