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10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李氏論》云:「凡癰不可食牛羊、雞、鵝、蝦、魚、酒、麪、煿炙之 物,犯之必發熱,宜服梔子黃芪湯。」大凡臟腑已利,瘡 毒已潰,氣血既虛,最當調護。若發熱而服涼藥,無不 致禍。

按:前證若飲食傷脾胃而發熱,用六君、神麴、山樝。若陰血不足而發熱,用四物、參、朮、黃芪;若膿血出多而發熱,用十全大補湯。東垣先生云:「胃為五臟之根本,胃氣一傷,諸臟皆虛,七惡蜂起,可不慎哉!」

《作渴調補精氣第四十七》

伍氏云:「癰疽發熱大渴,毒氣熾盛,急用神仙追毒丸 驅下惡毒,次以清膻湯、萬金散、五香連𧄍湯、六味車 螯散、千金漏蘆湯選用之。渴不止,用祕傳金粉散、人 參黃芪散、內補散之類,以補津液,生血氣,其渴自止。」

按:前證若脈沉實,大便祕結,宜用前藥驅逐積毒。若發熱作渴,飲食如故,大便如常,屬胃經實熱,用竹葉石膏湯,以清胃熱生津液。若發熱作渴,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屬胃經虛熱,用竹葉黃芪湯,以補胃氣,生津液。若發熱惡寒,若內熱晡熱,口乾作渴,屬氣血不足,用八珍、麥門、五味,以補肝脾生精血。

《將安發熱作渴第四十八》

李氏云:「凡疽愈後,忽發渴而不救者,十有八九,或先 渴而患疽者,尤為難治,急用加減八味丸,可免前患。 如能久服,永不作渴,亦無疽證,且氣血皆壯,真神劑 也。」

按前證屬腎水枯涸,虛火上炎,口乾作渴,飲水無度,或脣乾作裂,小便頻數,或痰氣上壅,煩躁不寧,或二三年先作渴飲水,或口舌生瘡,兩足發熱,痰氣上壅,或瘡愈三四年而口乾作渴,小便頻數,急用前藥,多有復生者。能逆知其因,預服前丸,可免此患。若兼手足厥冷,真陽虛也,宜服八味丸。大凡瘡後,審其腎水「不足,用加減八味丸。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湯。」陽氣虛寒加薑桂。如不應,用八味丸。

《口乾作渴不同第四十九》

李氏云:「癰疽已安之後,或未安之際,口舌燥黃如雞 內金者,乃腎水枯竭,心火上炎,此證最惡。古人云:『玉 華池竭七朝亡』。」若誤投以丹藥,禍在反掌,急用加減 八味丸、桑枝煎、五味子湯以滋補之。

按:前證若不慎房事,虧損真陰,而虛火上炎,亦多患此。若發熱作渴,或口舌生瘡,或小便頻數,或莖中作痛,亦宜用前藥。其桑枝補血氣,生津液,輕身明目,補肺腎之良劑也。五味子湯乃六一散、生脈散之複方,滋化源之良劑。若腎水既涸,虛火上炎,而口燥作渴者,須佐以加減八味丸,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腎虛發熱第五十》

李氏曰:「一癰疽之熱,未有不自腎虛而得之者,必須 五更服加減八味丸。」

按:癰疽皆由腎經濕熱,虛火上炎,中傳惡證,若非加減八味丸滋腎水以制心火,補中益氣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難矣。啟元子曰:「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益其腎。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水之少。」竊謂無火者,當「用八味丸,以益其心;無水者,當用六味丸,以滋其腎。」

《將安當補第五十一》

李氏云:「疽疾將安,每日當服十全大補湯以補氣血, 宜與排膿內補十宣散相間服。」

按:前云「潰瘍屬氣血俱虛,固在所當補,若患腫瘍而氣血虛弱者,尤宜預補,否則雖潰而不斂矣。」凡大病之後,氣血未復,多致再發,若不調補,必變為他證而危。或誤以為瘡毒復發,反行攻伐,速其不起,深可為戒也。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服藥捷徑第五十二》

李氏云:「凡患瘡疽而腎脈虛者,急服補藥,尚恐有誤。 如鹿茸、附子之藥,是猶抱薪救火,反益其勢,而平補 之藥,亦難奏功。有一貴人苦疽,諸藥無效。愚謂服山 藥丸於五更初,物欲未接之際,腎門未開之時,如法 服三日,脈證平復。若腎經沉寒痼冷,鹿茸、附子之藥, 斯可用矣。」

按:前方誠有回生之功,治法見前論。

《調節飲食當平胃氣第五十三》

論曰《素問》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 味,大凡瘡疽,當調脾胃,蓋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 之海,主養四旁,須進飲食,以生氣血,宜用茯苓開胃 散,人參內補散,內補十宣散。

按:人參順氣散,因脾肺腎氣盛壅遏,宜用此以疎泄之。若氣虛壅滯,必用益氣養榮湯以調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