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聖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 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無有終時者,為其 不予遭也。

皮膚分肉之氣血,從內而出於外,少有留滯,則漸積而成癰膿。如發於外,而小者易愈,大者多害。若留積在內,成癰膿而不見者,十死一生也。

《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後遭乎不道之以小鍼治乎?」 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 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癰小而以小鍼治之者,其功小而易成;癰大而以大鍼治之者,多有逆死之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病脈證治》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 其癰。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 為膿,不熱者為無膿。

問曰:「寸口脈浮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 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華佗中藏經》

《總論》

夫癰疽瘡腫之作者,皆五臟六腑畜毒不流,則皆有 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 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發於皮毛者肺之毒; 發於肌肉者脾之毒;發於骨髓者腎之毒;發於下者 陰之毒,發於上者陽之毒;發於外者六腑之毒,發於 內者五臟之毒。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 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則易治, 感於五臟則難瘳也。又近骨者多冷,近虛者多熱。近 骨者久不愈則化成血蠱,近虛者久不愈則傳氣成 漏。或蠱則多癢少痛,或先癢後痛,生漏則多痛少癢, 或不痛不癢,內虛外實者多痛少癢,血不止則多死, 膿疾潰則多生,或吐逆無度,飲食不時,皆癰疽之使 然。種候萬端,要在憑詳。

《論五疔狀候》

「五疔者,皆由喜怒憂思,衝寒冒熱,恣飲醇酒,多嗜甘 肥,毒魚酢醬,色慾過度之所為也。畜其毒邪,浸漬臟 腑,久而不散,始變而成,其名有五:一曰白疔,二曰赤 疔,三曰黃疔,四曰黑疔,五曰青疔。白疔起於右鼻下, 初如粟米,根赤,頭白,麻木或痛癢,使人憎寒頭重,狀 若傷寒,不欲食,胸膈悶,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 疾不過五日,禍必至矣,宜速治之。《赤疔》在舌下,根頭 俱赤,發痛舌本硬,不能多言,驚煩悶,恍惚多渴,引水 不休,小便不通,狂者死也,未者可治,此不七日禍必 至矣,大人小兒皆能患也。《黃疔》起於脣齒齦邊,其色 黃,中有黃水,發則令人多食而還出,手足麻木,涎出 不止,腹脹而煩,多睡不寤者死也,未「者可治。」黑疔者, 起於耳前,狀如瘢痕,其色黑,長或不定,使人牙關急, 腰脊膝不仁,不然則病亦不出三歲死,皆由腎氣漸 絕也,宜慎慾事。「青疔起於目下,始如瘢瘤,其身青硬 如石,使人目昏昏然無所見,多恐悸,睡不安寧,久不 愈,令人盲或脫睛,有此則不出一年,禍必至矣。」「白疔 其根肺,赤疔其根心」,黃疔其根脾。黑疔其根腎。青疔 其根肝。五疔之候。最為巨疾。不可不察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總論脈證治法》

脈數,身無熱,即內有癰。

諸浮數脈,當發熱,而反灑灑惡寒,若有痛處,當結為 癰。

脈微而遲,必發熱。脈弱而數,此為振寒,當發癰腫。 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其形默默,胃中微燥,不知痛處, 其人當發癰腫。

「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 榮衛相逐,即結為癰。熱之所過,即為癰膿。身體有痛 處,時時苦有瘡。

趺陽脈滑而數,法當下重。少陰脈滑而數,婦人陰中 生瘡。

夫癰疽初發至微,人皆不以為意,此實奇患,惟宜速 治,稍遲緩乃即病成。以此致禍者不一。但發背外皮 薄為癰,外皮厚為疽,宜急治之。

凡癰疽初發,或似小癤,或復大痛,或復小痛,或發如 米粒大白膿,於此皆微候,善察之,見有小異,即須大 驚忙,急須攻治,及斷口味,速服諸湯,下去熱毒。若無 醫藥處,即灸當頭百壯。其大重者,灸四面及中央,二 三百壯,數灸不妨多也。復薄以冷藥,種種救療,必速 瘥也。

凡用藥貼法。皆當瘡頭處。其藥開孔。令洩熱氣。亦當 頭以火針。針入四分即瘥。

凡癰疽、瘤石、癰、結筋、瘰𤻤,皆不可就針角,針角者少 有不及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