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23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謂肩腳也

《周禮》

《天官》

《內饔》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

訂義賈氏曰:按《庖人》註云「香牛也。」

《食醫》:「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

正義牛味甘平稻味苦,而又溫。甘苦相成。訂義《鄭鍔》曰:「牛,土畜也。稌,稻也。澤中所生,與土畜相宜。」

《冬官考工記》

《弓人》:凡相角,穉牛之角直而澤,老牛之角紾而昔。

訂義鄭司農曰:「紾讀為抮縛之抮,昔讀為交錯之錯,謂牛角桷理錯也。」 王昭禹曰:「穉牛方少而氣血剛,則角之文正直而澤潤;老牛已疾而氣血衰,則其文麤紾而交錯。」

《疢疾》險中瘠牛之角無澤。

訂義趙氏曰:險,傷也。中,裡也。 鄭鍔曰:「角之中險阻而突起者,必疢疾之牛也。無光潤之氣者,必瘦瘠之牛也。知此法,則凡角皆可以逆而知之。」

角長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

訂義鄭鍔曰:「角長二尺有五寸,長之極矣。既極其長,又且本白而中青,其末又豐,三色俱不失其文理,如此之角,是謂牛戴牛。蓋一角直一牛之價,如牛之上又戴一牛也,茲其至貴者歟!」

凡相膠:牛膠火赤。

訂義王昭禹曰:「膠或用角,或用皮,牛用其皮。」

《爾雅》

《釋獸》

牛曰:「齝。」

食之已久。復出嚼之。

《釋畜》

《犘牛》。

出巴中,重千斤。

《犦牛》。

即「犎牛也。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狀如橐駝,肉鞍一邊,健行者日三百餘里。」今交州合浦徐聞縣出此牛。

《犤牛》。

犤《牛庳》,小今之。牛也。又呼「果下牛。」出《廣州高涼郡》。

《犩牛》。

即犪牛也,如牛而大,肉數千斤,出蜀中。《山海經》曰:「岷山多犪牛。」

《犣牛》。

旄,牛也。髀,膝尾皆有長毛。

《犝牛》。

無角牛:

牛。

未詳。

角,一俯一仰《觭》。

牛角低仰。

皆踊觢。

今豎角牛。

黑《脣犉》。

《毛詩傳》曰:「黃牛黑脣。」此宜通謂黑脣牛。

黑《眥牰》。

眼眥黑。

《黑耳犚》。《黑腹牧》。《黑腳犈》。

皆別牛黑所在之名。

其子犢。

今青州呼犢為「呴。」

體長牬。

長身者。

絕有力,欣犌。

此別牛屬也。云「犘,牛名也。」郭云「出巴中,重千斤。」犦牛領上《肉犦》胅起之牛也。郭云「即犎牛也」者,即上註云「漢順帝時,疏勒王來獻犎牛」是也。云「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者,謂領上肉腫墳起也。云「狀如橐駝,肉鞍一邊」者,《山海經》云。山獸多橐駝,彼註云:「有肉鞍,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負千斤,知水泉所在」是也。橐駝肉鞍胅起有二,此牛領肉胅起惟一,故云一邊。云「健行者日三百餘里。」今交州合浦徐聞縣出此牛。犤,牛名也。郭云:「犤牛庳小」,今之牛也。又呼果下牛。出廣州高涼郡。以其庳小,可行果樹下,故又呼果下牛。犩亦牛名也。郭云:「即犪牛也。如牛而大,肉數千斤,出蜀中。」《山海經》曰:「岷山多犪牛。」按《中山經》云:「岷山,其獸多犀象犪牛。」彼註云:「今蜀中有大牛,重數千斤,名為犪牛。晉大興元年,此牛出上庸郡,人弩射殺之,得三十擔肉,即《爾雅》犩牛」是也。犣亦牛名也。郭云:「旄牛也。髀,膝尾皆有長毛。」按《山海經》:「潘侯山有獸,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彼註云:「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