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0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預蓄也。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求謀士退吳者。 大夫種進對曰:「臣聞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 資車,水則資舟,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 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 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 乃後乎!」是古者蓄蓑笠以備患,比之賢者之待難矣。 臺蓋賤者所服,都人士述衣服之制,蓋此詩所述皆 儉。狐裘黃黃,黃狐不足貴。臺笠緇撮,臺笠,止雨。緇撮 通貴賤。始冠之服,充耳琇實,琇雖美而石,垂帶而厲, 帶長而已,傷今人之不遵。《郊特牲》曰:「黃衣黃冠而祭, 息田夫也。」野夫黃冠,黃冠,草服也。狐裘,黃衣以裼之 黃。黃謂此。大羅氏,天子之掌鳥獸者也,諸侯貢屬焉。 草笠而至尊,野服也。臺笠謂此蜡禮,自伊耆氏始,蓋 已久矣,然猶存其衣服之制,謹而不敢變,可謂衣服 不貳,從容有常矣。此所以傷不復見古之人也。毛氏 云:「臺所以禦暑,笠所以禦雨。」《箋》云:「臺,夫須也。以臺皮 為笠。」毛氏知臺、笠為二物,但獨言笠禦雨,未當,鄭氏 則言臺皮為笠。夫臺但可以為衣,不可為笠,古稱臺 笠、蓑笠,自謂臺與笠爾,不必以臺笠緇撮之語,必欲 合為一物也。《越語》所謂蓑笠,已見上文。又《齊語》曰:「今 夫農時,雨既至,脫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襏襫。」韋昭 曰:「茅蒲,簦笠也。茅或作萌。萌,竹萌之皮,所以為笠。」則 笠不用臺為可知。又曰:「襏襫,蓑薜衣也。」則襏襫以莎 草為之。今人作笠,亦多編筍皮及箬葉為之。其臺為 衣,編之若甲,毿毿而垂,故雨順注而下。然或藉而臥, 則不能隔雨。《山海經》曰:三危之山有獸,其豪如被蓑。 郭氏云:「蓑被雨草,衣則莎;但可為衣,不可為笠明矣。」 臺一名曰夫須,蓋匹夫所須。

莎莖葉都似三稜,根若附子,周而多毛,大者如棗,近 道者如杏仁,俗謂之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合和香用 之。《招隱》云:「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說文》以為青薠似 莎者,然則薠與莎相似,但以大小為異爾。陶隱居以 為古人詩多用之而無識者。河中府有綠莎廳,晏元 獻公《庭莎記》曰:「是草耐水旱,樂延蔓,雖拔心隕葉,弗」 之絕也。

《本草綱目》

莎草香附子

李時珍曰:《別錄》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後世皆用 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草可為笠及 雨衣,疏而不沾,故字從草從沙,亦作「蓑」字。因其為衣 垂緌,如孝子衰衣之狀,故又從衰也。《爾雅》云:「薃侯莎, 其實媞。」是也。又云:「臺,夫須也。」臺乃笠名,賤夫所須也。 其根相附,連續而生,可以合香,或謂之香附子,上古 謂之雀頭香。按《江表傳》云:魏文帝遣使於吳求雀頭 香。即此。其葉似三稜及巴戟,而生下濕地,故有「水三 稜」、水巴戟之名。俗人呼為雷公頭。《金光明經》謂之目 萃哆。《記事珠》謂之抱靈居士。

集解

《別錄》曰:「莎草,生田野。二月、八月采。」

陶弘景曰:「方藥不復用,古人為詩多用之,而無識者。 乃有《鼠莎》,療體異此。」

蘇恭曰:「此草根名『香附子,一名雀頭香,所在有之,莖 葉都似三稜,合和香用之』。」

蘇頌曰:「今處處有之。苗葉似薤而瘦,根如著頭大。」謹 按唐元宗《天寶單方圖》載水香稜功狀與此相類云: 「水香稜,原生博平郡池澤中。苗名香稜,根名莎結,亦 名草附子。河南及淮南下濕地即有,名水莎。隴西謂 之地藾根。蜀郡名續根草,亦名水巴戟。今涪都最饒, 名三稜草。用莖作鞋履,所在皆有。采苗及花與根療」 病。

寇宗奭曰:「香附子,今人多用。雖生於莎草根,然根上 或有或無。有薄皸皮,紫黑色,非多毛也。刮去皮則色 白。若便以根為之,則誤矣。」

李時珍曰:「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稜。五、六 月中抽一莖,三稜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 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鬚,鬚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 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采得,燎去 毛,暴乾貨之。」此乃近時日用要藥,而陶氏不識,諸註 亦略。乃知古今藥物,興廢不同如此,則《本草》諸藥,亦 不可以今之不識。便廢棄不收。安知異時不為要藥。 如香附者乎。

根修治

《雷斆》曰:「凡采得,陰乾,於石臼中搗之,切忌鐵器。」 李時珍曰:「凡采得連本暴乾,以火燎去毛及苗,用時 以水洗淨,石上磨去皮,用童子小便浸透,洗曬搗用。 或生或炒,或以酒醋鹽水浸。諸法各從本方」,詳見於 下文。稻草煮之,味不苦。

氣味

甘微寒,無毒。

寇宗奭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