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讀詩之法,且如『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遠,俾我 獨兮』。」蓋言白華與茅尚能相依,而我與子乃相去如 此之遠,何哉!又如「倬彼雲漢,為章于天,周王壽考,遐 不作人。」只是說雲漢恁地為章于天,周王壽考,豈不 能作人也!上兩句皆是引起下面說,略有些意思傍 著,不須深求,只此讀過便得。

問:「以《詩》觀之,雖千百載之遠,人之情偽只此而已,更 無兩般。」曰:「以某看來,須是別換過天地,方別換一樣 人情。釋氏之說固不足據。然其書說盡百千萬劫,其 事情亦只如此而已。況天地無終窮,人情安得有異! 今欲觀《詩》,不若且置《小序》及舊說,只將元詩虛心熟 讀,徐徐翫味,候髣髴見箇詩人本意,卻從此推尋將」 去,方有感發。如人拾得一箇無題目詩,再三熟看,亦 須辨得出來。若被舊說一局,局定,便看不出。今雖說 不用舊說,終被他先入在內,不期依舊從他去。某向 作《詩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處,亦曲為之說。後 來覺得不安。第二次解者雖存《小序》,間為辨破,然終 是不見詩人本意。後來方知,只盡去《小序》,便自可通。 于是盡滌舊說,《詩》意方活。

讀詩之法,只是熟讀玩味,自然和氣從胸中流出,其 妙處不可得而言,不待安排措置,務自立說,只恁平 讀著,意思自足。須是打疊得這心光蕩蕩地,不立一 箇字,只管虛心讀他,少間推來推去,自然推出那箇 道理。所以說「以此洗心」,便是以這道理盡洗出那心 裡物事,渾然都是道理。上蔡曰:「學詩須先識得六義 體面,而諷味以得之,此是讀詩之要法。看來書只是 要讀,讀得熟時,道理自見,切忌先自布置立說。」 問:「學者誦《詩》,每篇誦得幾遍?」曰:「也不曾記,只覺得熟, 便止。」曰:「便是不得。須是讀熟了,文義都曉得了,涵泳 讀取百來遍,方見得那好處;那好處方出,方見得精 怪。見公每日說得來乾燥,元來不曾熟讀。若讀到精 熟時,意思自說不得。如人下種子,既下得種子,須是 討水去灌溉他,討糞去培擁他,與他耘鋤,方是下工 夫養他處。今卻只下得箇種子了便休,都無耘治培 養工夫。如人相見,纔見了便散去,都不曾交一談,如 此何益!所以意思都不生,與自家都不相入,都恁地 乾燥。這箇貪多不得。讀得」這一篇,恨不能常熟讀此 篇,如無那第二篇,方好。而今只是貪多,讀第一篇了, 便要讀第二篇;讀第二篇了,便要讀第三篇。恁地不 成讀書,此便是大不敬。此句厲聲說須是殺了那走作底 心,方可讀書。

毛鄭所謂「山東老學究」,歐陽會文章,故詩意得之亦 多,但是不合以今人文章如他底意思去看,故皆局 促了詩意。古人文章有五七十里不回頭者,《蘇黃門 詩說》疏放,覺得好。

因言:「歐陽永叔《本義》,而曰:『理義大本復明于世』,固自 周程。然先此諸儒亦多有助。舊來儒者不越注疏而 已,至永叔原父、孫明復諸公,始自出議論,如李泰伯 文字亦自好。此是運數將開,理義漸欲復明于世故 也。蘇明允說歐陽之文處,形容得極好。近見其奏議 文字,如《回河》等劄子,皆說得盡,誠如老蘇所言,便如」 《詩本義》中辨毛、鄭處,文辭舒緩,而其說直到底,不可 移易。

問:「讀《詩記序》中《雅》鄭邪正之說未明。」曰:「向來看《詩》中 《鄭詩》《邶鄘》,《衛詩》便是鄭衛之音,其詩大段邪淫。伯恭 直以謂《詩》皆賢人所作,皆可歌之宗廟,用之賓客。此 甚不然。如《國風》中亦多有邪淫者。」又問「詩無邪」之義。 曰:「此只是三百篇可蔽以《詩》中此言。所謂『無邪』者,讀 《詩》之大體,善者可以勸,而惡者可以戒。若以為皆賢」 人所作,賢人決不肯為此。若只一鄉一里中有箇恁 地人,專一作此怨刺,恐亦不靜。至于皆欲被之絃歌, 用之宗廟,如《鄭》《衛》之詩,豈不褻瀆?用以祭幽、厲、褒姒, 可也。施之賓客燕饗,亦待好賓客,不得須《衛》《靈》《陳》《幽》 乃可耳。所謂「詩可以興」者,使人興起,有所感發,有所 懲創。可以觀者見一時之習俗如此,所以聖人存之 不盡,刪去便盡見當時風俗美惡,非謂皆賢人所作 耳。《大序》說「止乎禮義」,亦可疑;《小序》尤不可信;皆是後 人託之,仍是不識義理、不曉事。如山東學究者,皆是 取之《左傳》《史記》中所不取之君,隨其諡之美惡,有得 惡諡及《傳》中載其人之事者,凡一時惡詩,盡以歸之, 最是鄭忽可憐。凡《鄭風》中惡詩,皆以為刺之。伯恭又 欲主張小序,煆煉得鄭忽罪不勝誅。鄭忽卻不是狡, 若是狡時,他卻須結齊國之援,有以鉗制祭仲之徒, 決不至于失國也。《諡法》中如「墮覆社稷曰頃」,便將《柏 舟》一詩硬差排為衛頃公,便云「賢人不遇,小人在側」, 更無分疏處。「愿而無立曰僖」,《衡門》之詩便以譏陳僖 愿而無立志言之。如《子衿》只是淫奔之詩,豈是學校 中氣象?《褰裳》詩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至狂童之狂 也。且豈不是淫奔之辭?只緣《左傳》中韓宣子引豈無 他人,便將做國人思大國之正己。不知古人引詩,但 借其言以寓己意,初不理會上下文義,偶一時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