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室家之壼》,康寧也;高明有融,攸好德也;高朗令終,考 終命也。」凡言此者,非美其有是五福也;美其全享是 福,兼有是樂,而天下安之,以為當然也。夫詩者,不可 以言語求而得,必將深觀其意焉。故其譏刺是人也, 不言其所為之惡,而言其爵位之尊,車服之美而民 疾之,以見其不堪也。「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赫赫師尹, 民具爾瞻」是也。其頌美是人也,不言其所為之善,而 言其冠佩之華,容貌之盛而民安之,以見其無愧也。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是 也。故《既醉》者,非徒享是五福而已,必將有以致之。不 然,民將盻盻焉疾視而不能平治,又安能獨樂乎?是 以孟子言王道,不言其他,而獨言「民之聞其作樂,見 其田獵而欣欣」,此可謂知本矣。

《前題》
蘇轍

善。夫詩人之為詩也,當成王之時,天下已平,其君子 優柔和易而無所怨怒,天下之民各樂其所。年穀時 熟,父子兄弟相愛而無有暴戾不和之節,莫不相與 作為酒醴,剝烹牛羊,以享以祀,以相與宴樂而不厭。 詩人欲歌其事,而以為未足以見其盛也,於是推而 上之,至於朝廷之間,見其君臣相安而宗族相愛。至 「於祭祀宗廟既事,而又與其諸父昆弟皆宴於寢,旅 酬下至於無算爵,君臣釋然皆醉,為作《既醉》之詩以 美之。而後之傳詩者又深思而極觀之,以為一篇之 中而五福備焉。」然愚觀於《詩》《書》,至抑與《酒誥》之篇,觀 其所以悲傷前世之失,及其所以深懲切戒於後者, 莫不以飲酒無度,沉湎荒亂,號呶倨肆,以敗亂其德 為首。故曰:百福之所由生,百福之所由消。耗而不享 者,莫急於酒。周公之戒康叔曰:「酒之失婦人,是用二 者合併,故五福不降,而六極盡至。」愚請以小民之家 而明之。今夫養生之人,深自覆護雍閉,無戰鬥危亡 之患,而率至於不壽者,何耶?是酒奪之也。力田之人, 倉廩富矣,俄而至於飢寒者何耶?是酒困之也。服食 之人乳藥餌石,無風雨暴露之苦,而常至於不寧者, 何耶?是酒病之也。修身之人,帶鉤蹈矩,不敢妄行,而 常至於失德者,何耶?是酒亂之也。四者既具,則夫欲 考終天命,而其道無由也。然而曰五福備於《既醉》者, 何也?愚固言之矣。天下之民,相與飲酒歡樂於下,而 君臣乃相與偕醉於上。醉而愈恭,和而有禮,繆戾之 氣不作於心,心和神安,而壽不可勝計也。用才有節, 御己有度,而富不可勝用也。壽命長永,而又加之以 富,則非安寧而何?既壽而富,身且安矣,而無所用其 心,則非好德而何?富壽而安,且有德以不朽於後也, 則非考終命而何?故世之君子,能觀《既醉》之詩以和 平其心,而又觀夫《抑》與《酒誥》之篇以自戒也,則五福 可以坐致,而六極可以遠卻,而孔氏之說所以分而 別之者,又何足為君子陳於前哉!

《將仲子》
楊時

《孟子》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 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 文王是也。」文王之所為,不違民而已。夫共叔段繕甲 治兵,國人說而歸之,而詩人以刺莊公,何也?曰:「叔段 以不義得眾,其失在莊公之不制其早也。君明義以 正眾,使眾知義,則雖有不義者,莫之與也;雖有僭竊」 者莫之助也,尚何使人說而歸之哉?民說而歸之,則 其取之也固不說矣。故莊公雖以仲叔為可懷,而終 畏人之多言也。夫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文王固 嘗行之矣。叔段得眾而民說,則勿取,不亦可乎?曰:「彼 其得眾以不義也,則民化而為不義。不義則後其君 矣。」勿取,則危亡之本也。

《叔于田》
前人

仁且有禮矣,而又有《武》焉,固宜國人之所說而歸之 也。雖使之一天下,朝諸侯,無不可矣。而《詩》猶以為不 義得眾,何也?曰:先王之跡微而禮義消亡,政教不明 而國俗傷敗,故人之好惡不足以當是非,而毀譽不 足以公善惡。則其所譽而好之者,未必誠善也;所毀 而惡之者,未必誠惡也。叔段不義而為眾所說者,亦 以衰俗好惡毀譽不當其實故也。然則所謂仁者,豈 誠有仁哉?所謂禮者,豈誠有禮哉?所謂武者亦若此 而已。《孟子》曰:「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 君者也」,而禮者,節文斯二者而已。莊公之於叔段,以 仁言之則兄也,以義言之則君也。彼誠仁且有禮矣, 則孰肯遺而後之哉?以是觀之,則俗之所好惡可知 矣。

《狡童》
前人

「不與我言兮,是弗與治天職也;不與我食兮,是弗與 食天祿也。」為人臣任君之事,然後食君之祿者,義也。 故弗與治天職,則其憂至於不能餐;弗與食天祿,則 賢人不得復與國事。嘻!又甚矣!故其憂至於不能息 也。

《跋韓嬰詩外傳》
洪邁

《藝文志》有《韓家詩經》《韓故內傳》《外傳》《韓說》五書,今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