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0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五十八卷目錄

 任道部名賢列傳一

  漢

  董仲舒

  隋

  王通

  唐

  韓愈

學行典第一百五十八卷

任道部名賢列傳一

按上古迄戰國凡以道為己任者聖人賢人各有專部茲不具載

董仲舒

按《漢書董仲舒傳》:「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 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 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 士皆師尊之。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 而仲舒以賢良對策焉。制曰:『朕獲承至尊休德,傳之 亡窮,而施之罔極,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寧, 永惟萬事之統,猶懼有闕,故廣延四方之豪儁,郡國 諸侯公選賢良修絜博習之士,欲聞大道之要,至論 之極。今子大夫褎然為舉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 心致思,朕垂聽而問焉』。」蓋聞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 樂,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當虞氏之樂,莫盛於《韶》,於 周莫盛於《勺》。聖王已沒,鐘鼓筦絃之聲未衰,而大道 微缺。陵夷至虖,桀紂之行,王道大壞矣。夫五百年之 閒,守文之君,當途之士,欲則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 者甚眾,然猶不能反,日以仆滅,至後王而後止。豈其 所持操或誖繆而失其統與?固天降命,不可復反,必 推之於大衰而後息與?烏虖!凡所為屑屑夙興夜寐, 務法上古者,又將無補與?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 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習聞 其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刑輕而姦改,百姓 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飾,而膏露降,百穀登,德潤四 海,澤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靈, 德澤洋溢,施虖方外,延及群生。子大夫明先聖之業, 習俗「化之變,終始之序,講聞高誼之日久矣。其明以 諭朕,科別其條,勿猥勿并,取之於術,慎其所出,迺其 不正不直,不忠不極,枉於執事。書之不泄,興於朕躬, 毋悼後害。子大夫其盡心,靡有所隱,朕將親覽焉。」仲 舒對曰:「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性情,皆非愚 臣之所能及也。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 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 而天迺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 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迺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 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 持而全安之,事在彊勉而已矣。彊勉學問,則聞見博 而知益明;彊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 還至而立有效者也。《詩》曰:「夙夜匪解。」《書》云:「茂哉茂哉」, 皆彊勉之謂也。道者,所繇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 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 皆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迺用先王之 樂宜於世者,而以深入教化於民。教化之情不得,《雅》 《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 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聲發 於和而本於情,接於肌膚,臧於骨髓,故王道雖微缺, 而筦絃之聲未衰也。」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然而《樂》 《頌》遺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夫人君 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政亂國危者甚眾,所任 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夫 周道衰於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 昔先王之德,興滯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 興,《詩》人美之而作,上天祐之,為生賢佐,後世稱誦,至 今不絕。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 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亂廢興在於己,非天降命,不可 得反其所。操持誖繆,失其統也。臣聞天之所大奉使 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 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 《書》曰:「白魚入於王舟,有火復於王室,流為烏。」此蓋受 命之符也。周公曰:「復哉復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皆積善絫德之「效也。及至後世,淫佚衰微,不能統理 群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 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於下,怨惡畜於上;上 下不和則陰陽繆盭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 也。」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 也,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 亂之所生,故不齊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 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 行暴則民鄙夭。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 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鎔,唯冶者之所鑄。綏之斯 倈,動之斯和,此之謂也。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