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1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十三年卒,年六十一。贈太子太保,諡文定。邦奇之學 以程、朱為宗。與王守仁友善,而語每不合。躬修力踐, 跬步必謹。晝之所為,夕必書於冊。性篤孝,以養親故, 屢起輒退其母後邦奇卒,壽至百歲。邦奇事寡嫂如 事母。所著《學庸傳》《五經說》及文集,粹然一出於正叔 父時徹少邦奇,二十歲,受業於邦奇。仕至南京兵部 尚書。有文名。

魏校

按《明外史魏校傳》:「校字子才,崑山人。其先本姓李,居 蘇州葑門之莊渠,因自號莊渠。弘治十八年,成進士, 歷南京刑部郎中。守陵太監劉瑯藉劉瑾勢張甚,或 自判狀送法司,莫敢抗者,校直行己意,無所徇。改兵 部郎中,移疾歸。嘉靖初,起為廣東提學副使,悉廢諸 佛寺,斥其產。過曹溪,焚大鑒衣,取缽碎之,曰:『無使惑 後人』。」丁憂,服闋,補江西兵備副使,累遷國子祭酒、太 常卿,尋致仕。校私淑胡居仁主敬之學,而貫通諸儒 之說,擇執尢精。嘗與余祐論性,略曰:「天地者,陰陽五 行之本體也,故理無不具。人物之性皆出於天地,然 而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又曰:「古聖賢論性有二:其一, 性與情對言,此是性之本義,直指此」理而言。其一性 與習對言,但取生字為義,非性之所以得名,蓋曰天 所生為性,人所為曰習耳。先儒因「性相近」一語,遂謂 性兼氣質而言,不知人性上下不可添一物,纔著氣 質,便不得謂之性矣。荀子論性惡,揚子論性善惡混, 韓子論性有三品,眾言淆亂,必折之聖。若謂「夫子性 相近」一言,正論性之所以得名,則前後說皆不謬於 聖人,而孟子「道性善」,反為一偏之論矣。孟子見之分 明,故言之直捷,但未言性為何物,故荀、揚、韓諸儒得 以其說亂之。伊川一言以斷之曰:「性即理也。」則諸說 皆不攻自破矣。所著有《大學指歸》《六書精蘊》。卒諡恭 簡。

陳茂烈

按《明外史陳茂烈傳》:「茂烈字時周,莆田人。年十八,作 《省克錄》。謂顏之克己,曾之日省學之法也。弘治八年, 舉進士,奉使廣東,受業陳獻章之門。獻章語以主靜 之學,退而與張詡論難,作《靜思錄》。授吉安府推官,考 績過淮,寒無絮衣,凍幾殆。入為監察御史,袍服朴陋, 乘一疲馬,人望而敬之。以母老終養,供母之外,不辦」 一帷。治畦汲水,身自操作。太守聞其勞,進二卒助之, 三日遣之還。吏部以其貧,錄以晉江教諭,不受。又奏 給月米。上書言:「臣素貧,食本儉薄,故臣母自安於臣 之家,而臣亦得以自逭其貧,非有及人之廉、盡己之 孝也。古人行傭負米,皆以為親。臣之貧尚未至是,而 臣母鞠臣艱苦。今年八十有六,來日無多。臣欲自盡 心力,尚恐不及上煩官帑,心竊未安。」奏上不允。母卒, 茂烈亦卒。茂烈為諸生時,韓文問莆田人物於林俊, 俊曰:「從吾謂彭時也。」又問曰:「時周。」且曰:「與時周語,沈 痾頓去。」其為時所重如此。

汪循

按《休寧縣志》:「汪循,字進之,鵬源人。天性剛正,自信以 聖賢為必可學,窮五經之理即體諸身,觀史則法其 善行。嘗從莊定山遊,凡天下士有德望者,均禮為師 友。獨與王伯安論學,諄諄反覆,謂不能無疑者,四足 為妄詆朱子之戒。蓋其學以涵養踐履為主,立身行 道,生死不移者也。登弘治丙辰進士,宰永嘉,行呂氏」 《鄉約》,毀淫祠幾盡。創鹿城書院,祀宋之理學先哲,凡 忠節皆表章之。為政惟誠心愛民,上人之所嗜好,面 責備者不一置念。以故三年不得考滿,四年無薦書。 及入覲,擬疏《興利除害》十一事,未上,以憂歸,上司始 知其賢。服闋,補玉田令,旬日遷判順天。正德初,應求 言詔陳時務十策,朝議推之。值逆瑾亂政,復草《裁減 中官疏》,語甚懇切。未上,乞歸養為石巖小隱。日夕奉 母,安貧樂道,家居十餘年,未嘗一謁郡縣。凡為文,務 關世教,折衷古今人物,不輕許可。後學從遊者,隨其 資質所近而誘進之。其後瑾誅,僉推起用。部檄至撫 按,有司促迫上道,交章申薦,竟辭疾不起。學者稱為 「仁峰先生。」

范淶

按《休寧縣志》:「范淶,字源易,林塘人。進士,授南城知縣。 行取為南刑部主事,歷南戶部郎中,出守南昌,累遷 浙江按察使,轉右藩,再轉福建。左藩素持清節,不乏 擔當,歷任中外,孤介寡合,翩翩自成一家。雅尚理學, 在南昌疏薦鄧元錫、章潢、劉元卿三士,乞賜登擢,上 可其奏。嘗作《休寧理學先賢傳》於宋,取程文簡大昌」、 吳文肅敬、程勿齋若庸,於元取陳定宇櫟、倪道川士 毅,於明取朱楓林升、趙東山汸、范雲溪準、汪仁峰循 共九人。論者稱其綜核嚴正。所著有《范子哤言》《晞陽 文集》及《朱子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