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1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先脩後進禮見之。畢竟文定之學,後來得於上蔡者 為多,他所以尊上蔡而不甚滿於游、楊二公。看來游 定夫後來也是郎當,誠有不滿人意「處。頃嘗見《定夫 集》,極說得醜差盡背其師說,更說伊川之學不如他 之所得。所以五峰臨終謂彪德美曰:『聖門工夫要處 只在箇敬字。游定夫所以卒為程門之罪人者,以其 不仁不敬故也。誠如其言』。」或問:「胡文定與董仲舒 何如?」曰:「文定卻信得於己者可以施於人,學於古者 可以行於今,其他人皆」謂得於己者不可施於人,學 於古者不可行於今,所以淺陋。然文定比似仲舒較 淺。原仲說:「文定少時性最急,嘗怒一兵士,至親毆 之,兵輒抗拒,無可如何,遂回入書室中,作小冊,盡寫 經傳中文有寬字者於冊上以觀玩。從此後遂不性 急。」胡文定云:「知至故能知言,意誠故能養氣。」此語 好。又云:「豈有見理已明而不能處事者。」此語亦好。

《論胡明仲》

胡致堂議論英發,人物偉然。向嘗侍之坐,見其數杯 後,歌《孔明出師表》,誦張才叔自靖人自獻於先、王義、 陳了翁奏狀等,可謂豪傑之士也。讀《史管見》乃嶺表 所作,當時並無一冊文字隨行,只是記憶,所以其間 有牴牾處。

《論胡原仲》

《胡籍溪人物好》,沈靜謹嚴,只是講學不透。

《論胡仁仲》

明仲甚畏仁仲議論,明仲亦自信不及。先生云:「人不 可不遇敵己之人,仁仲當時無有能當之者,故恣其 言說出來。」然今觀明仲說,較平正。游楊之後,多為 秦相所屈。胡文定剛勁,諸子皆然。和仲不屈於秦,仁 仲直卻其招不往。《知言疑義》,大端有八:「性無善惡, 心無已發;仁以用言,心以用盡」;不事涵養先務,知識 氣象迫狹,語論過高,做出那事,便是這裏有那理; 凡天地生出那物,便都是那裏有那理。五峰謂「『『性立 天下之有』,說得好。『情效天下之動』。」「效』,如『效死效力』之 『效』,是自力形出也。五峰說『心妙性情之德』,不是他 曾去研窮深體,如何直見得恁地!」仲思問:「五峰『中、 誠、仁,如何』?」曰:「『中者性之道,言未發也;誠者命之道,言 實理也;『仁者心之道』,言發動之端也。」又疑「道』字可改 為『德』字?」曰:「『亦可。『德』字較緊,然他是特地下此『寬』字。伊 川《答與叔書》中亦云:『中者,性之德』,近之』。伯恭云:『知言 勝《正蒙》』。似此等處,誠然,但不能純如此處爾。」又疑「中、 誠仁一而已,何必別言?」曰:「理固未嘗不同,但聖賢說 一箇物事時,且隨處說他那一箇意思,自是他一箇 字中便有箇正意義,如此不可混說。聖賢書,初便不 用許多了,學者亦宜各隨他說處看之,方見得他所 說字本相。若便只渾看,則下梢都看不出。」問:「『言中 則誠』與仁亦在其內否?」曰:「不可如此看。若可混併,則 聖賢已自混併了。須逐句看他。言誠時,便主在實理 發育流行處;言性時,便主在寂然不動處;言心時,便 主在生發處。」問「誠者物之終始,而命之道。」曰:「誠是 實理,徹上徹下,只是這箇生物,都從那上做來。萬物 流形,天地之閒,都是那底做。五峰云:『誠者,命之道;中 者,性之道;仁者,心之道』。此數句說得密,如何大本處 卻含糊了!以性為無善惡,天理人欲都混了,故把作 同體。」或問:「『同行』語如何?」曰:「此卻是只就事言之。」直卿 曰:「他既以性無善惡,何故云『中者性之道』?」曰:「他也把 中做無善惡。五峰《知言》,大抵說性,未是。自胡文定 胡侍郎皆說性,未是其言曰:『性猶水也,善其水之下 乎!情其水之瀾乎!欲其水之波浪乎』!乍看似亦好。細 看不然,如瀾與波浪何別?渠又包了情欲在性」中,所 以其說如此。好惡,性也,既有好,即具善,有惡,即具 惡。若只云有好惡而善惡不定於其中,則是性中理 不定也。既曰天,便有天命天討。《知言》云:「凡人之生, 粹然天地之心,道義全具,無適無莫,不可以善惡辨, 不可以是非分,無過也,無不及也。此中之所以名也」, 即告子「性無善無不善」之論也。惟伊「川『性即理也』」一 句甚切。至問:「『天理人欲,同體而異用,同行而異情』, 如何?」曰:「下句尚可,上句有病。蓋行處容或可同,而其 情則本不同也。至於體用,豈可言異?觀天理人欲所 以不同者,其本原元自不同,何待用也?胡氏之學,大 率於大本處看不分曉,故銳於闢異端,而不免自入 一腳也。」或問天理人欲,「同體異用。」曰:「如何天理人 欲同體得如此?卻是性可以為善,亦可以為惡,卻是 一團人欲窠子,將甚麼做體?卻是韓愈說性自好,言 『人之為性有五,仁義禮智信是也』。指此五者為性,卻 說得是。性只是一箇至善道理,萬善總名。才有一毫 不善,自是情之流放處,如何卻與人欲同體?今人全 不去看湖」南一派,譬如燈火要明,只管挑,不添油, 便明得,也即不好。所以氣局小,長汲汲然張筋努脈。

《答胡廣仲》

知言性之所以一,初見一本無「不」字,後見別本有之, 尚疑其誤。繼而遍考此書前後說,頗有不一之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