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9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生員。嘗讀書于邑之東,未幾,主人故于旅次,初蓁哀 其客死子幼,不憚跋涉,迎其櫬而歸葬。人咸嘆曰:『一 死一生,乃見交情。漪芳其今人中之古人乎!門人張 家慶入庠,備金致謝,初茂曰:『友誼之薄,由言利而忘 義也。師弟之間,焉可以貨取乎』?固卻不受。友人隆天』」 台遭難遠遁,二人得情,力為解平之,絕口不言所以。 後天台知之,歎曰:「勞而不伐,二先生真古君子也。」懷 宗時,詔舉賢良,同邑張侍御煖舉初茂云,衾影不愧, 孝友特聞,且樂善育材,平心恕物。汾陽張給諫第元 舉初蓁云厭絕俗學,自不赴考,因而博極群書,明道 敦行,處貧泰然。詔賜徵聘,俱辭不就。

薦舉部雜錄

《大戴禮》:「古者諸侯貢士,一適謂之好德,再適謂之賢 賢,三適謂之有功,乃加九錫,不貢士。一則黜爵,再則 黜地,三則黜爵,地畢矣。」

《尸子》:「人知用賢之利也,不能得賢,其何故也?夫買馬 不論足力,以白黑為儀,必無走馬矣;買玉不論美惡, 以大小為儀,必無良寶矣。舉士不論才,而以貴勢為 儀,則伊尹、管仲不為臣矣。」

《漢書》:「三公辟召,以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二曰通 經學,三曰曉法令,四曰剛毅多略。」

《孔帖》:「惟賢知賢,聖人篤論。身苟濫進,庸及知人。不擇 舉者之賢,而擇所舉之不濫,不可得已。」

《陸贄奏議》:「諸司所舉皆有情故,兼賄賂不得實才。臣 請陛下當使所言之人詳陳所犯之狀,某人受賄,某 舉有情,陛下然後以事質於臣,臣復以事質於舉主。 若便首服,則據罪抵刑;如或有詞,則付法閱實。」 《老學庵筆記》:「豐相之於舒信道、鄒志完於呂望之,其 為人似不類,然相與皆厚甚,不以鄉里及同僚故也。 相之」為中司時,猶力薦信道、志完,元符中進用,則實 由望之薦也。及以直諫遠竄,望之坐薦非其人褫官。 《謝表》云:「臣之與浩,實匪素交。以其嘗備學校之選於 先朝,能陳詩賦之非於元祐,比緣薦士,遂取充員。豈 期螻蟻之微,自速雷霆之譴。」其敘陳終不以志完為 非,亦不易矣。

《日知錄》:「明主勞於求賢而逸於任人。」《韓非子》云:「王登 為中牟令。」呂氏春秋作任登言中牟士中章、胥己襄主曰:「子 見之,我將以為中大夫。」其相室曰:「中大夫,晉重列也。 今無功而受君,其耳而未之目邪?」襄主曰:「我取登,既 耳而目之矣;登之所取,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終無 已也。」此《執要》之論也。善乎,子夏之告樊遲也,曰:「舜有 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 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唐書》:崔祐甫為相,薦舉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 行,日除十數人。未逾年,除吏幾八百員,多稱允當。帝 嘗謂曰:「人言卿擬官多親舊,何邪?」對曰:「陛下令臣進 擬庶官,夫進擬者必悉其才行,若素不知聞,何繇得 其實。」帝以為然。以德宗之猜忌而猶能聽之,愈乎近 代之人主也。

正統三年十一月乙未,行在通政司左通政陳恭言: 「古者擇任庶官,悉由部選,是以職任專而事體一。頃 者令朝臣各薦所知,恐開私謁之門,而長奔競之風。 乞令杜絕,一歸銓部。」事下行在吏部尚書郭璡等覆 奏曰:「往時朝廷慮典銓者未盡知人,故敕廷臣各舉 所知,其法良矣。脫有徇私,邦憲昭然,誰肯同蹈。今恭 聽流言,而尼良法未見其當也,乞令仍舊。」從之。 吳思菴以儒醫薦舉,歷御史以至都憲;況鍾以吏才 薦舉,仕至蘇州知府,並為一時名臣。自後進士之科 日重,薦舉之塗漸淹。至天順初,吳康齋之一薦,舉世 驚訝,而康齋亦不敢安於其位。薦舉之事,自後絕響。 《賓興總論》:太祖起自淮濠,定鼎金陵,平一天下,凡所 任用輔佐之臣,無非薦舉辟召,如宋濂、劉基、章溢、葉 琛,則胡大海所薦也;王褘、王大錫,則李文忠所薦也。 洪武中所行今科舉法,每科所取不過數十人,而與 薦辟之士同登並用,下至正統、景泰間,猶如故也。以 故楊文貞以白衣薦舉,歷編修而入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