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9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教郎郭伯良,器質純厚,才識茂明,和易近民,催科不 擾。奉議郎、前知泉州同安縣章太蒙,學術醇正,操履 端方,政尚中和,民惜其去。久淹州縣,未盡其才。」承務 郎、知福州長溪縣江潤祖,聽訟有方,催科不擾,濬河 以便民耕,修學以養士類,具有實政,非敢溢美。承務 郎、知福州懷安縣趙師𤣱,以宗室子能自飭修,撥煩 剸劇,綽有餘刃。宣教郎、知建寧府建陽縣黃千里,舍 選優等,擢第乙科,文學議論,可備館閣。承奉郎、知建 寧府崇安縣趙必愿,「克紹家學,奪取儒科,抱負不凡, 實為遠器。」從政郎、建寧府左司理參軍吳端忠,「稟資 仁恕,遇事詳明,盡心平反,獄無冤濫。」承務郎、知福州 長溪縣丞黃以大,「操尚剛潔,政事通明,剖決民訟,無 不平允。」修職郎、泉州安溪縣主簿王仲龍,名臣之後, 學有本源,簿領卑官,未究其用。迪功郎、福州候官縣 主簿「黃佾,詞學優贍,論議有餘;迪功郎、福州閩縣主 簿鄧樞,履行端潔,通曉事情。皆限於特科,無以自見。 此十五人,或懷才抱藝,或立事建功,片善寸長,悉有 可錄,量能授任,不厭其多。伏乞特加旌擢。」

《奏舉蔡汝揆等六人狀》
前人

「臣誤蒙聖恩,再畀江右閫寄,已五閱月,日夕搜訪吏 之有實政者,已得六人焉。竊見朝散郎、通判筠州軍 事蔡汝揆,受才膚碩,遇事精明,昔宰貴池,諸司嘗合 薦其政,今為高安通守,公心關決,郡無留事,吏民一 時稱之。朝奉大夫、前通判隆興軍府事史復祖,優有 吏材,動守法律,三為郡佐,所至有聲。隆興滿歸,人惜」 其去,考其行事,具有條理。宣教郎、知隆州府豐城縣 事汪綬,奮自名門,留心宦業,才雖強毅,政甚和平。本 府日放詞狀,豐城邑大而訟獨少,田里相安,俱無間 言。承事郎、知建昌軍南城縣事黃以大,家世良吏,復 親名儒,律己廉平,示民安靜。「昔丞長溪,臣嘗舉其政 績。今南城邑政殆無,長溪遠甚。」行且書滿,民憂其去。 宣教郎、知撫州樂安縣事孫起予,儒學吏能,皆足稱 述。一第三十六年,人歎其滯樂安獷俗,而起予反著 「學道愛人」之美。承事郎、知袁州宜春縣事黃應酉,有 文有政,精力英發,初登名第,鄉黨稱之。宜春劇邑,而 應酉兼有催科撫字之譽。是六人者,臣不惟觀諸文 移之申明,而又考諸「案牘之剖決。不惟采士大夫之 公論,而又訪諸詞訟之細民。委得其實,故敢冒言。欲 望朝廷特賜旌擢」

《奏舉留丙楊恕等八人狀》
前人

「臣竊見朝請大夫、知撫州軍州事留丙,稟資重厚,賦 政和平,雖生相門,深諳民事。丙到官五月,不趣迫而 事已辦,鎮靜不撓,田里安之。年事以迫,若速加擢用, 猶足以得其數年之力。朝散郎、擢知臨江軍事楊恕, 器識沉靜,學術醇明,備更繁難,曉暢吏事。到郡踰年, 臨政不事,察察,力行,撫摩,崇尚教化,財計昔迫而今」 寬,訟牒先煩而後簡,軍民相安,人稱其賢。朝奉郎、添 差通判隆興軍府事葉澄,文行粹夷,資性誠愨,不以 館閣清流而不屑吏事,不以耆儒宿齒而簡略訟牘, 每事詳審,精力強明,有德有才,人愛而敬之。朝奉郎、 通判隆興軍府事俞遷,克守家學,卓有能聲。昔宰溧 水,其政已為諸邑之最。今倅是邦,一力裨贊,郡事多 賴之。搜剔蠹弊而吏不敢肆,灼知情偽而民不敢欺, 施於內外繁劇之任,必有可紀。通直郎、通判南安軍 張清臣,生自名門,習於吏事,敭歷州縣,安於仕進。南 安斗壘,自嵠峒擾變以來,民產失耕冒佃,而經總制 欠額類多,幾於束手。清臣於關決平允之餘,能調理 財賦,以無乏供人所「甚難者。承議郎、通判隆興府事 許祓,胄出世家,持身清謹,存心職業,不事表暴,到官 方及數月,其見於關決者已多可觀,吏民信之,略無 間言。從事郎、充江南西路安撫司幹辦公事徐清叟, 學業醇茂,奮身甲科,分教當塗,鄰境士類,從之如歸。 今茲建畫,卒皆可行之實,守正不阿,足為遠器。」從事 郎、江「南西路轉運司幹辦公事方大琮,志氣好修,文 采亦贍,早為南宮亞選,士論稱之。主畫漕幕,剖決詳 明,考其行事,允有賢業。已上八人,在本路守貳幹官 之內,考察頗審,誠未多得。其間率皆監司累次論薦, 欲望聖慈,特賜甄擢。」

《奏舉范應鈴等八人狀》
前人

「臣。邇者不揆疏外,以一道官吏之政有實績者冒昧 敷奏,而縣政之卓然可稱者,猶未殫舉也。」宣教郎、知 撫州崇仁縣事范應鈴,持身清介,遇事精明。初任尉 於吉之永新,屢與郡太守爭辨是非,而守嘗屈。崇仁 當積弊難治之後,應鈴嚴於吏而寬於民,苦節浮泛 之費,蠲罷亡藝之取,私謁不行,豪猾屏跡,不畏強禦, 「實可大用。」奉議郎、知隆興府南昌縣事趙師陶,稟資 溫粹,持心平正,六年嶺外,休譽藹然。得邑南昌,仍在 舊所遊學,人情至稔之地。師陶善待故舊,屏絕請托, 凡民爭訟,親自體訪,必欲盡得其情,而獲罪者皆伏 而不怨,平易近民,允有賢業。承議郎、知袁州萍鄉縣 事趙彥章,文學優長,議論公正,一第「三十五年,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