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9 (1700-1725).djvu/8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且有變,宜防絕之。鄉使福說得行,則國亡裂土出爵 之費,臣亡逆亂誅滅之敗。往事既已,而福獨不蒙其 功。唯陛下察之,貴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燋髮灼爛之 右』。」上迺賜福帛十疋,後以為郎。

《張安世傳》:「安世嘗有所薦,其人來謝,安世大恨,以為 舉賢達能,豈有私謝邪,絕弗復為通。有郎功高不調 自言,安世應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執事,何長 短,而自言乎』?絕不許。已而郎果遷莫府長史。遷辭去 之官,安世問以過失,長史曰:『將軍為明主股肱,而士 無所進,論者以為譏。安世曰:『明主在上,賢不肖較然, 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薦之』』?」其欲匿名跡遠權埶 如此。

《韓安國傳》:「安國為御史大夫,為人多大略,知足以當 世,取舍而出於忠厚,貪耆財利,然所推舉皆廉士賢 於己者。於梁舉壺遂、臧固,至它,皆天下名士,士亦以 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

《黃霸傳》:「霸守丞相長史,坐公卿大議,廷中夏侯勝非 議詔書大不敬,霸阿從,不舉劾,皆下廷尉,繫獄當死。 霸因從勝受《尚書》,獄中再隃冬,積三歲,乃出。勝復為 諫大夫,令左馮翊宋畸舉霸賢良。勝又口薦霸於上, 上擢霸為揚州刺史。」

《蕭望之傳》:望之好學,治齊《詩》,事同縣后倉且十年,以 令詣太常受業,復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夏侯勝問 《論語》禮服,京師諸儒稱述焉。是時大將軍霍光秉政, 長史丙吉薦儒生王仲翁與望之等數人,皆召見 《匡衡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尤精力過絕人。 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衡射 策甲科,以不應令,除為太常掌故,調補平原文學。學 者多上書薦「衡經明,當世少雙,今為文學,就官京師, 後進皆欲從衡平原,衡不宜在遠方。」事下太子太傅 蕭望之、少府梁丘賀問衡《對》《詩》諸大義,其對深美。望 之奏「衡經學精習,說有師道,可觀覽。」宣帝不甚用儒, 遣衡歸官,而皇太子見衡對,私善之。會宣帝崩,元帝 初即位,樂陵侯史高以外屬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 尚書事,前將軍蕭望之為副。望之名儒,有師傅舊恩, 天子任之,多所貢薦,高充位而已,與望之有隙。長安 令楊興說高曰:「將軍以親戚輔政,貴重於天下無二, 然眾庶論議,令問休譽,不專在將軍者,何也?彼誠有 所聞也。以將軍之莫府」,海內莫不卬望,而所舉不過 私門賓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然一夫竊議,語 流天下。夫富貴在身,而列士不譽,是有狐白之裘而 反衣之也。古人病其若此,故卑體勞心,以求賢為務。 《傳》曰:「『以賢難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賢』;以食難得之故, 而曰飽不待食。」惑之甚者也。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 餘,經學「絕倫,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將軍誠 召置莫府,學士歙然歸仁,與參事議,觀其所有,貢之 朝廷,必為國器,以此顯示眾庶,名流於世。」高然其言。 辟衡為議曹史,薦衡於上,上以為郎中。

《馮奉世傳》:奉世子野王。成帝立,有司奏野王王舅,不 宜備九卿,以秩出為上郡太守。朔方刺史蕭育奏封 事,薦言「野王行能高妙,內足與圖身,外足以慮化。竊 惜野王懷國之寶,而不得陪朝廷與朝者並。野王前 以王舅出,以賢復入,明國家樂進賢也。」上自為太子 時聞知野王。會其病免,復以故二千石使行河堤,因 拜為琅邪太守。

《揚雄傳》:「雄好辭賦。先是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 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孝成帝時,客 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陰后土, 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

《王尊傳》:「尊為護羌校尉,坐擅離部署,會赦,免歸家,涿 郡太守徐明薦尊不宜久在閭巷,上以尊為郿令。」 《谷永傳》:「永,長安人,博學經書,御史大夫繁延壽聞其 有茂材,除補屬,舉為太常丞。」

《辛慶忌傳》:「慶忌少以父任為右校丞,遷張掖太守,徙 酒泉,所在著名。成帝初,大將軍王鳳薦慶忌前在兩 郡著功跡,徵入歷位朝廷,莫不信鄉質行正直,仁勇 得眾心,通於兵事,明略威重,任國柱石。父破羌將軍 武賢顯名,前世,有威西夷臣。鳳不宜久處慶忌之右, 迺復徵為光祿大夫,執金吾。數年,坐小法,左遷雲中」 太守,復徵為光祿勳。時數有災異,丞相司直何武上 封事曰:「虞有宮之奇,晉獻不寐,衛青在位,淮南寢謀, 故賢人立朝,折衝厭難,勝於亡形。《司馬法》曰:『天下雖 安,忘戰必危』。夫將不豫設則亡以應卒,士不素厲則 難使死敵。是以先帝建列將之官,近戚至內,異姓距 外,故姦軌不得萌動而破滅,誠萬世之長冊也。光祿 勳慶忌,行義修正,柔毅敦厚,謀慮深遠,前在邊郡,數 破敵獲虜,外夷莫不聞。迺者大異上見,未有其應。加 以兵革久寢,春秋大災,未至,而豫禦之。慶忌宜在爪 牙官,以備不虞。」其後拜為右將軍諸吏《散騎給事中》。 《王商傳》:商為太子中庶子,以肅敬敦厚稱。父薨,商嗣 為侯,推財以分異母諸弟,身無所受,居喪哀戚。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