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孔子曰:「鳳鳥不 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賤不 得致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 可致之勢,又有能致之資,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 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未應,而美祥莫 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夫萬民之 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是 故教化立而姦邪皆止者,其隄防完也;教化廢而姦 邪並出,刑「罰不能勝者,其隄防壞也。」古之王者明於 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 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 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 美也。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跡而悉去之,復脩教 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 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末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秦 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 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聖之道,而顓為自 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破亡矣。自古 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 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囂頑,抵冒殊 扞,孰爛如此之甚者也?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 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 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詐起,如 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調, 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 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 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 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 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 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 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 「《詩》云:『宜民宜人,受祿於天』。為政而宜於民者,固當受 祿於天。夫仁、誼、禮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脩飾也。 五者脩飾,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 延及群生也。」天子覽其對而異焉,乃復冊之曰:「制曰」: 「蓋聞虞舜之時,游於巖廊之上,垂拱無為而天下太 平;周文王至於日昃不暇食,而宇內」亦治。夫帝王之 道,豈不同條共貫,與何逸勞之殊也?蓋儉者不造元 黃旌旗之飾,及至周設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 陳於庭,而頌聲興。夫帝王之道,豈異指哉?或曰「良玉 不琢」,又云「非文亡以輔德」,二端異焉。殷人執五刑以 督姦,傷肌膚以懲惡,成康不式,四十餘年天下不犯, 囹圄空虛,秦國用之,「死者甚眾,刑者相望,耗矣。哀哉 烏虖!朕宿寤晨興,惟前帝王之憲,永思所以奉至尊, 章洪業,皆在力本任賢。今朕親耕籍田以為農先,勸 孝弟,崇有德,使者冠蓋相望,問勤勞,恤孤獨,盡思極 神,功烈休德,未始云獲也。今陰陽錯繆,氛氣充塞,群 生寡遂,黎民未濟,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殽,未得其真, 故詳延特起之士,意庶幾乎?今子大夫待詔百有餘 人,或道世務而未濟,稽諸上古而不同,考之於今而 難行,毋乃牽於文繫而不得騁歟?將所繇異術,所聞 殊方,與各悉對著於篇,毋諱有司明其指略,切磋究 之,以稱朕意。」仲舒對曰:「臣聞堯受命,以天下為憂,而 未以位為樂也。故誅逐亂臣,務求賢聖,是」以得舜、禹、 稷、禼、咎繇,眾聖輔德,賢能佐職,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萬民皆安仁樂誼,各得其宜,動作應禮,從容中道。故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此之謂也。堯在位七 十載,迺遜於位,以禪虞舜。堯崩,天下不歸堯,子丹朱 而歸舜。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為相,因堯 之輔佐,繼其統業,是以垂拱無為而天下治。孔子曰: 「《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此之謂也。至於殷紂,逆天暴物, 殺戮賢智,殘賊百姓,伯夷、太公,皆當世賢者,隱處而 不為臣,守職之人,皆奔走逃亡,入於河海,天下耗亂, 萬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從周。文王順天理物,師用 賢聖,是以閎夭、大顛、散宜生等亦聚於朝廷,愛施兆 民,天下歸之,故太公起海濱而即三公也。當此之時, 紂尚在上,尊卑昏亂,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 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繫 萬事,見素王之文焉。由此觀之,帝王之條貫同,然而 勞逸異者,所遇之時異也。孔子曰:「《武》盡美矣,未盡善 也。」此之謂也。臣聞制度文采元黃之飾,所以明尊卑, 異貴賤,而勸有德也。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 易服色,所以應天也。然則宮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 者也。故孔子曰:「奢則不遜,儉則固儉」,非聖人之中制 也。臣聞良玉不琢,資質潤美,不待刻琢,此亡異於達 巷黨人不學而自知也。然則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 子不學,不成其德。臣聞聖王之「治天下也,少則習之 學,長則材諸位,爵祿以養其德,刑罰以威其惡,故民 曉於禮誼而恥犯其上。」武王行大義平殘賊,周公作 禮樂以文之。至於成康之隆,囹圄空虛,四十餘年,此 亦教化之漸,而仁誼之流,非獨傷肌膚之效也。至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