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命,亡以為君子」,此之謂也。《冊》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紂, 寖微寖滅,寖明寖昌之道,虛心以改」,臣聞眾少成多, 積小致鉅,故聖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 發於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 之矣,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 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故盡小者大,慎微 者著。《詩》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故堯兢兢日行其道, 而舜業業日致其孝。善積而名顯,德章而身尊。此其 寖明寖昌之道也。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 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非明乎情性, 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 紂之可為悼懼者也。夫善惡之相從,如景鄉之應形 聲也。故桀紂暴謾,讒賊並進,賢知隱伏,惡日顯,國日 亂,晏然自以如日在天,終陵夷而大壞。夫暴逆不仁 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漸至。故桀紂雖亡道,然猶享 國十餘年,此其寖微寖滅之道也。《冊》曰:「三王之教,所 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謂久而不易者道也,意豈異哉? 臣聞夫樂」而不亂、復而不厭者謂之道。道者,萬世無 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處,故 政有眊而不行,舉其偏者以補其弊而已矣。三王之 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將以捄溢扶衰,所遭之變然 也。故孔子曰:「亡為而治者,其舜乎!」改正朔,易服色,以 順天命而已,其餘盡循堯道,何更為哉?故王者有改 制之名,亡變道之實。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 繼之捄,當用此也。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 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 可知也。」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夏因於虞,而獨 不言所損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 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聖相 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由 是觀之,繼治世者其道同,繼亂世者其道變。今漢繼 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陛下有 明德嘉道,愍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舉賢良 方正之士,論誼考問,將欲興仁誼之休德,明帝王之 法制,建太平之道也。臣愚不肖,述所聞,誦所學,道師 之言,廑能勿失?爾若迺論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 耗,此大臣輔佐之職,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 及也。然而臣竊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 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 習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姦邪,民亡盜賊, 囹圄空虛,德潤草木,澤被四海,鳳凰來集,麒麟來游, 以古準今,壹何不相逮之遠也?安所繆盭而陵夷若 是?意者有所失於古之道與?有所詭於天之理與?試 跡之古,返之於天黨可得見乎?師古曰黨音他朗反夫天亦有 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 大者不得取小也。古之所予祿者,不食於力,不動於 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與天同意者也。夫已受大, 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虖?此民之所以囂囂苦不 足也。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 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眾其奴婢, 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業,畜其積委,務此而亡 己,以迫蹴民。民日削月脧,寖以大窮。富者奢侈羨溢, 貧者窮急愁苦。窮急愁苦而上不救,則民不樂生。民 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罰之所以蕃,而姦 邪不可勝者也。故受祿之家,食祿而已,不與民爭業, 然後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 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為制,大夫之所當循以為行 也。故公儀子相魯之其家,見織帛,怒而出其妻,食於 舍而茹葵,慍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祿,又奪園夫紅女 利虖!」古之賢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 行而從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貪鄙。及至周室之衰,其 卿大夫緩於誼而急於利,亡推讓之風,而有爭田之 訟。故《詩》人疾而刺之曰:「節彼南山,惟石巖巖。赫赫師 尹,民具爾瞻。」爾好誼,則民鄉仁而俗善;爾好利,則民 好邪而俗敗。由是觀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視效, 遠方之所四面而內望也。近者視而放之,遠者望而 效之,豈可以居賢人之位而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 財利,常恐乏匱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義,常恐不 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易》曰:「負且乘,致寇至。」乘車者, 君子之位也。負擔者,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 而為庶人之行者,其患禍必至也。若居君子之位,當 君子之行,則舍公儀休之相魯,亡可為者矣。《春秋》大 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 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 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 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 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對既畢,天子以仲舒 為江都相。

《嚴助傳》:「助,會稽吳人。郡舉賢良,對策百餘人。武帝善 助對,擢為中大夫。」

《河間獻王德傳》:「武帝時,獻王來朝,詔策所問三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