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1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海運圖

海運圖

海運考

夫自平江伯開濬會通河以來,海運之不講已久。其 後科道之條陳,鄉、會之策試,名臣之著書,欲舉行者, 不一而足,然卒莫之能用也。近臣備員山東,嘗條斯 議。適巡撫都御史梁夢龍經濟抱才,忠誠體國,毅然 以米試行,底績無壅,事獲上聞,恭遇陛下聖明英斷, 輔臣恢張廟謨,遂出帑銀,委督漕司募載,而四方始 知海道之可通行矣。然議立於刱見之時,則群心未 信;而法復於久廢之後,則不免更張。故今縉紳之慮, 不過云海上風波爾。風波在海,三尺童子知之矣。然 其事有可言者。《古語》云:「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故 東南之海,天下之水之委也。渺茫無山,則迴避靡地, 近南水煖,則蛇龍窟居。是以風波足畏,傳聞可駭。昔 元人海運之有損壞,以其起自太倉、嘉定而北也。若 自淮安而東,引登萊以泊天津,則原名「北海」,中多島 嶼,可以避風。又其地高而多石,蛟龍有往來而無窟 宅,故登州有海市。以石氣與水氣相搏,映日而成石 氣,能達於水面,以石去水近故也。北海之淺,是其明 驗。即以舟與米行於「登、萊,因其曠達以取其速,而標 記島嶼以避其患,則名雖同於元人,而利實專其便, 易佐河運之缺,計無便於此者。」然此猶舉時宜之緒 論,非臣條議之初圖。若語其全,則有稍進於是者。而 其說有三:一曰天下大勢,二曰都燕專勢,三曰目前 急勢。請以唐、宋之事明之,唐人都秦,右據岷、涼,而左 通陜、「渭,是有險可依而無水通利」也。「有險則天寶、興 元乘其便,無水則會昌、大中受其貧。宋人都梁,背負 大河而面接淮汴,是以水通利而無險可依也。有水 則景德、元祐享其全,無險則重和、宣和受其病。」若國 家都燕,北有居庸、巫閭以為城,而南通大海以為池, 金湯之固,天造地設,以拱衛神京,聖子神孫萬年之 全利也,而乃使塞不通焉,豈非太平之遺慮乎?此臣 所謂天下大勢也。夫三門之險,天下所謂峻絕也。然 唐人裴耀卿、劉晏輩百計為之經營者,以彼都在關 中故也。粟不能飛,則途有必由,是三門者,秦都之專 路也。若夫都燕,則面受河與海矣。一河自安山涉汶、 濟,即今之會通河;一河自「淮入汴入衛,而俱會於天 津。然終元之世,未嘗事河而專於海者。彼以夷陋紛 攘,終歲用兵,固無暇於事河也。彼又以為河亦間有 不如海者,入閘則兩舟難並,是不可速也。魚貫逆愬, 一舟壞,則連觸數十舟同時俱靡,若火則又甚焉,是 不可避也。一夫大呼,則萬櫓皆停,此腰脊咽喉之譬。」 先臣丘濬載在《衍義補》者,是不可散也。若我朝太平, 重熙累洽,主於河而協以海,自可萬萬無慮。故都燕 之受海,猶憑左臂從腋下取物也。元人用之百餘年 矣,梁秦用之,所不得望也。此臣所謂都燕專勢也。黃 河西來,禹之故道,雖不可考,然不過自三門而東,出 天津入海。是腹雖稍南,而首尾則東西相衡也。至宋 時,直獵大名,則已稍南矣。我朝弘治二年,決張秋,奪 汶入海,是其首猶北向也。乃今則直南入淮。而去歲 之決閻家口,支出小河,近符離、靈壁,則又幾正南。西 北而直東南,途益遠,而合諸水益多,則其勢大而決 未可量也。故以漢武之雄才,尚自臨決塞;王安石之 精博,且開局講求,河之為立國病,詎直今日然哉?且 如去年之漂,大臣之與國同休,及小臣之有志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