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1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周禮》:「鐘師掌金奏,磬師教縵樂。」縵樂「即操縵也。故《學 記》曰:『不學操縵,不能安絃』。是知雅樂以操縵為綱要, 操縵失傳,則雅樂失傳矣。」臣父曰:「定絃乃琴家先務, 而其節奏人各不同,率皆口傳,不編入譜,俗士輕易 之而不以為事。殊不知定絃、和絃,此二者即古所謂 操縵者也。茲譜出於方外口傳,有理、有象,有數、有音 律、有節奏,所以超勝」餘譜,而琴家或未曉,是故表章 之,詳解之為絃歌之譜也。譜擬絃音而作,然亦有其 義焉。「定當達理定」,言定絃之人當達定絃之理,而後 絃可定也。下文二句,詠嘆之耳。前段首處,擊鐘為節, 故名《金聲》;後段首處,擊磬為節,故名《玉振》。二段為一 章,配歌一聲也。歌彼一聲,彈此二段;二段未彈畢一 聲,不敢盡,操持歌聲,令極縵緩,此之謂也。臣嘗作《操 縵序》以讚之,其略曰:「合二段為一章,象太極也;分一 章為二段,象兩儀也;每段三句,象三才也。總節明顯 者二,細節暗藏者八,象八卦也。」聲甚質朴,理極元奧, 始作者非聖人其孰能之?臣聞宋儒張載曰:「古之樂 章,只數句詩不能成曲調,此所以有弄有引。善歌者 知如何為弄,如何為引。」又曰:「善歌者使人繼其聲,言 使其聲常從容有餘。」朱熹亦曰:「古人詩只一兩句,便 衍得來長。」又曰:「竊疑古樂有倡有嘆,倡者發歌句也, 嘆者繼其聲也。詩辭之外,應更有疊字散聲,以嘆發 其趣。曰弄、曰引、曰疊字、曰散聲,蓋即操縵之別名也。」 操縵有十三字者有十六字者此卷專明十三字者 《舊譜》前後二段文同,乃太古遺音也。

前段名曰《金聲 定當達理定》 《達理定》 《定當達 理定》。

後段名曰《玉振 定當達理定》 《達理定》 《定當達 理定》。

《新譜》借古語擬絃音,猶詞家填腔也。

前段名曰「《金聲》, 滄浪之水清 之水清 可以濯 我纓。」

《後段名》曰:「《玉振》 滄浪之水濁 之水濁, 可以濯 我足。」

凡初學操縵者,學節奏為至要。每段句首有圈,即所謂總節也。每句字旁有點,即所謂細節也。總節細節,皆板眼也。總節明板,或擊鐘磬,或擊盆缶,須明顯也。細節暗板,初但拍手為節,習熟不須拍手,默識而已。古人細節則擊搏拊,不欲明顯,故用韋表穅裏,亦默識之意也。新舊二譜,不過識音律,明節奏,開示初學之筌蹄耳。若夫魚兔既得筌蹄,宜棄絃聲添減,存乎其人,不必拘於十三聲也。是故有添減者,則謂之弄;無添減者,則謂之引。臣聞臣父嘗說,琴家和絃,所彈月朗、風清四聲,即古操縵遺意。風清二聲,所謂應也。《易》曰:「同聲相應」 是也。月朗二聲,雖不一般,而實相和,所謂和也。正者,本絃散聲也;同者,兩絃一聲也。《傳》曰:「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 言和同相濟也。近代琴瑟,惟有正應而無和同,古所謂專壹也。蓋失傳已久,可為慨歎也。

《初學操縵口訣》

旋宮本無難,     欲學先學彈。

琴依律呂定,     絃從操《縵安》。

《易》若指循掌,     熟如珠走盤。

正應和《同譜》,     留神子細看。

正者,本絃散聲是也;應者,別絃實音,而與本絃散聲相應是也。和者,散聲相生,和而不同是也。同者,齊、撮兩絃如同一聲是也。何謂「散聲相生?」 和而不同,宮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是也。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蔟,太蔟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鐘,夾鐘生無射,無射生仲呂,仲呂生黃鐘。陽律配陰呂,互相倡和也。

凡彈操縵者,     只按《十徽音》。

十徽尋不見,     方去九徽尋。

十徽為律母,是故尚之也。假如正調十徽,按一而與散三相應,是為宮也;按二而與散四相應,是為商也;惟按三絃不與散五相應,須於九徽,按二方與散五相應,是為角也。

大絃中指按,     小絃大指按。

要與散聲應,     大小閒勾換。

散聲在大絃,按聲在小絃,則用左手大指按之;散聲在小絃,按聲在大絃,則用左手中指按之。隔一絃者名《小閒勾》,隔二絃者名《大閒勾》,遞換而彈,令散聲與實音互相應也。

俗惟禁小指,     古亦禁無名。

指法少最妙,     所以省繁聲。

綽注「及吟猱,     疾徐與輕重。」

是名,《鄭》《衛》音     放之,通不用。

俗譜惟禁小指太古,《雅琴》連無名指亦禁。若夫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古所謂「淫聲雅樂不用」也。已下《五音琴指法》,不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