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8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寶龢鐘

寶龢鐘二,與前一器同制。禮官考其權量度數,高七 寸五分,衡甬高四寸二分,兩舞相距七寸,橫五寸三 分,兩欒相距八寸四分,橫六寸,重十三斤十二兩。以 今《太府法》制求之如此。其鐘以雙鳳為飾,又其旁刻 字作鳳形,若烏鐘飾,烏為名,舊號鳳鐘。古著字本象 形,故凡有形之物,必寫象以見,欲其有識也。至於形 不可得與無形象而可求,則凡有意可會,有事可指, 皆為別類以見。若其事可假,其聲可諧,其意可轉而 相授,皆字之變也。嘗考古文鳳字,但畫鳳尾為之小 篆,轉以為朋。司馬彪曰:「鵬者,鳳也。」然則鳳形為銘,知 為鳳也。或曰:周之興,鸑鷟鳴於岐陽,疑周人著瑞以 示後世。此余不得而知也。

虢州古鐘銘

虢州所上古鐘,其高三尺二寸有奇,口徑八寸三釐, 其頂徑一尺六寸,銘曰「王叔伯高作」,其字磨滅不可 復識。皇祐三年,改造樂律,內出古鐘,命有司考詳聲 韻。安定胡瑗得古鐘四,參定尺度,明年樂成,還之御 府,迺俾工圖之,因得其名以傳。廣川董某書其後曰: 「考鐘之制,於古有稽,其度量或不能合者,又往往其」 器皆出三代,有識可證。蓋《書》之亡失,不能備盡,則器 之幸存,猶有明訓,是不可按圖而盡也。今考其制,在 上無枚,其擊無隧,銑甬雖備,而祛鼓不辨;有舞外承, 有衡上𠛱,無旋蟲繞獸以飾其外。此其異於《經》也。夫 金尚羽,其器有六,以樂論者,皆鐘也。故曰「中者為宮, 其大為鑮,圜如碓頭,大上小下曰錞。」如鐘為鐃,如鈴 為鐸,此古人所用以和樂者也。今其制則然矣,此殆 周人所謂錞于者耶?故曰「以金錞和鼓。」《干寶》謂去地 一尺,灌之以水,又以其器盛水于下,以芒當心跪注, 以手震芒,其聲如雷。當寶之世,其器與法猶世習之 不廢,故得備列於此,宜其考擊不受,而無攠隧也。漢 什邡縣段祖得鐘,高三尺二寸六分,圍三尺四寸,圜 如筩。史臣不能盡考,故書如此。不知其器可考,亦異 此說矣。方後周時本玉斗,以寀度,則蔡邕《古龠》,合校 晉前尺大一寸八釐,其法與今黍尺適等,則徑至八 寸有奇者,以徑一圍三校之,當三尺四寸矣。此或周 節樂之器也。

景鐘銘

御府藏大鐘,不知其出何時,銘曰景鐘。景祐中,諸儒 議樂出自上方,參考度量,初得其器,圖之,其高三尺 二寸,徑一尺二寸,其下刻識皆滅沒不可辨。或曰:「此 古景鐘也,有功則銘其上。」古人貴於書名金石,謂此 也。後世鑴金之功既廢,世或不能知其制矣。《管子》曰: 「黃帝作五鐘,以正五聲,所以分五行也。」而有景鐘,則 景鐘自是寶器。若夫晉人之銘,魏顆自為晉景公鐘, 不知其制與古同異。許慎辨鍾為酒器,而鐘為樂器。 今考景鐘、和鐘,其銘皆作「鍾」,不從童也。惟寶和鐘作 「鐘」,是知古人於此,不一其書矣。當漢世書文已譌,而 鐘鼎或藏厚地堌?閒未出,慎不得見之,故《論書》如 此。

秦和鐘銘

皇祐元年春,自內府降出,俾考正樂律。官臣圖其狀, 以黍尺度之,口徑衡尺有五寸,縮尺有三寸九分,深 二尺二寸六分;項徑衡尺有二寸,縮尺有一寸,柄高 八寸。銘曰「秦公,奄有下國。」考秦之先,蓋秦嬴受地西 垂,為國附庸,至秦仲始大。逮襄公賜岐西地,名在諸 侯,其世數可考而知也。今曰「丕顯皇祖十有二公」,則 秦公不自列於世矣。《史》自襄公後十二公為景公。自 非子始邑,則十二公後當為成公。自秦仲十二公則 為桓公。秦至成公,世號為強大,其稱受命,蓋追本所 始。而諸侯有國,則推大前世,率以公爵自列。周自后 稷十五王,又諸先王不窋非王。而後世以王號推之, 則秦嬴稱公可以知矣。嗚呼!《和鐘》之作,吾知其在成 公世矣。楊南仲乃謂襄公十二世為桓公,非子之後, 十二世為宣公,非也。昔嘗考鐘律於前之世鐘,其大 曰鏞,小曰棧,中曰剽。編於簴者,鐘師掌之,其大曰鎛, 此皆用於樂而可以度數考也。聖人制律以定樂,則 鐘之大數,以律為度。黃鐘之律長九寸,以律計身倍 半為鐘,是其數得於尺有咫矣。其半損之,得四寸半, 合為二尺二寸有半,以為鐘。餘律如是。其以律為廣、 長、圜、徑也。鐘閒方六,鼓閒亦六,舞閒容四,上下十六, 以十為率,不盡於世,此黃鐘之制也。口大十者,其長 十六,合自尺五寸準之,當得二尺四寸。而秦鐘其深 當二尺二寸六分,其頂當寸四分。自外度其高,則合 於二尺四寸;自內度其深,則得於二尺二寸半,而合 於周之黃鐘律矣。古人尺度,雖不可一,至律始一龠, 則皆周尺也。漢制鐘律,自昔考信,而景祐樂尺所從 寀者,以黍得也。若夫以玉尺論周,以鐵尺論齊,以水 尺論隋,其長率一寸八釐或至二寸三分,皆不足用 以和樂,無怪其不能定律也。夫以秦之辟在西裔,禮 文樂制,無傳諸夏。考於鐘律之度,則該本於律而深